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随笔书刊报亭今何在
TUhjnbcbe - 2021/8/17 0:25:00

▲摄影:一抹幽蓝

回望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曾经被禁锢的报刊杂志出版物,如同大坝决堤,汹涌澎湃,让人眼花缭乱!

之前,人们记得,所有的报刊,除了权威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报、红旗杂志),几乎就没有其他可以阅读的报刊杂纸。当然《参考消息》是一个例外,尽管后来人们知道,那不过是故弄玄虚的所谓外部信息,而且还不是公开发行,必须得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订阅。

当出版报纸杂志的大门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各地*报以外的晚报、生活报刊、还有收获、当代、钟山、花城等大型文学季刊铺天盖地而来,大小街头随处可见的报亭应运而生,不失为一大景观。

彼时,人们上下班之余,路过报亭,总免不了停下,顺手买几张当地晚报、商报一类消遣类市民报刊,同时,也间或买几本文学期刊,诸如北京的当代,上海的收获等,让人们在十年文革禁锢后,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感。

紧随其后,其他如音响、地理、体育等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使得小小的书店各类报刊杂志琳琅满目,十分养眼。彼时,似乎进入全民阅读时代,大多普通市民,都不免驻足报亭前,随手挑拣几份报纸或杂志,满心欢喜带回家。

那个时候,大街小巷,各类书刊报亭,不失为街头一大风景线。

个人记忆而言,停留报亭前,时常买过的报纸,当数四川成都发行量颇大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文摘周报》,以及后来异*突起,口碑极佳的广州《南方周末》等。杂志类,则偶尔买《当代》《收获花城》《中国国家地理》《音响》《读者文摘》等。

后来,每每年底,邮局订阅报刊杂志,都上门推销,给读者提供方便。因了这种方便,坐在办公室,怡然自得捧着厚厚的几大本书刊报纸订阅目录,乐此不疲挑选之后,去书刊报亭时间大为减少。

再后来,电脑普及,手机滥觞,大量电子读物涌入,曾经的报刊书籍,不再成为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尤其是电子读物的价格低廉便捷,特别是后来的智能手机,几乎完全取代各类报纸杂志,报亭便日复一日没落,不再有往日兴旺景象。

这一切变迁,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的发生,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见证了书刊报亭的由盛而衰的全过程。眼下,当人们漫步街头,虽然偶尔还能看到残留的个别报亭形单影只,但亭内报纸杂志全无,代之而起的则是各类饮料、香烟等日用百货,书刊报亭的命运就此终止。个别报亭虽然外壳尚在,但却关门闭户,如同被遗弃的孤儿,凄凄惨惨,无人搭理。

每每此刻,偶尔瞥见残留的街头的书刊报亭,心里难免涌出一阵莫名伤感。

曾经,那红红火火的书刊报亭,带给过我们欣喜与愉悦,让我们大快朵颐,饱餐精神食粮,,逝去的记忆美好而难忘,眼下的破落衰败让人嗟叹,过去的一去不复返。

其实,电子读物虽然冲击了纸质报刊杂志,固然不假,但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转移,活动多元,乃至忽略精神层面,寻求快餐式的短平快,诸如抖音、快手等,让人们满足于简单便捷的视觉愉悦,已经逐渐脱离与替代纸质读物的深度思考。

回望那个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读书看报是怎样一种满足内心干渴已久的需求,是怎样一种不自觉的新时期之时尚。然而,这一切已经悄然消逝,代之而起的不再是关于国家民族未来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书刊报亭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