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75491.html来源丨老总签发单作者丨老总签发单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记者发稿慢半拍,就容易被新媒体小编超越。他们常用的采访方式,就有电话。电话采访作为一种采访形式,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成为媒体记者近年来常用的一种采访方式,大大满足了快速报道新闻的需求。但现实中,有个别记者使用电话采访不当,引起报道失误或纠纷。因此,有必要正确掌握电话采访技巧。电话采访适用情形电话采访作为一种快速的采访形式,适用的采访选题主要有:1.突发事件的求证。如正在发生的火灾,记者还在赶往现场路上,可以求证是否真的发生了火灾,了解救援进展等。2.热点话题的分析。如央视《新闻1+1》,在掌握新闻事实基础上,经常电话连线专家来做分析和点评。3.传闻谣言的澄清。如某地因谣言抢购某种物品,电话采访相关部门辟谣。4.重大事件的解答。如掌握某件新闻事实后,或者已经没有新闻现场后,需要对方解释或确认“是与否”“对与错”,表面立场和态度的。当前电话采访较多情形1.监督采访,涉事单位拒绝接受当面采访,记者需及时找到相关人员采访的。2.突发传闻,官方渠道无任何信息,媒体需及时确认或澄清的。3.事件分析,编辑需要找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新闻进行点评的。4.话题讨论,记者编辑围绕某个话题,需要不同领域人士发表看法、表达态度的。5.专业科普,记者编辑需要某个领域专家,在某个问题做知识介绍的。总之,电话采访一般适用于紧急采访状态下需要求证的报道,或者已经掌握新闻事实,需要对方及时答疑解惑或表明立场的报道。不适宜电话采访的情形1.还没掌握基本新闻事实,还能抵达现场采访的。2.可预见性的活动或事件,应该抵达现场采访的。3.独家掌握的线索,需要现场采访求证的。4.非话题、非分析、非点评性的内容,对专家学者采访的。不过,电话采访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到现场采访、抵达新闻核心领域去采访,应该是记者的追求。否则,过渡依赖电话采访,尽管交稿快,但容易失去很多新闻细节和表现力,弱化报道的权威性。过度依赖电话的原因1.面对面采访,时间长、交通费多等,采访成本过高。2.采访内容不足,又到了截稿时间,需临时补充采访。3.相关部门设置采访门槛,约采访难,改为电话采访。4.个别记者作风不严谨,不愿耗费精力到现场采访。适当使用电话采访,是容许和认可的,但过度依赖电话采访来完成写稿,危害很大:1.不利于提高采访能力和采访技巧。2.不利于获取真实的采访信息。3.不利于获取的更丰富的采访内容。4.减损报道准确性、质量性和权威性。电话采访技巧媒体记者编辑使用电话采访,一般都涉及到同步录音,以方便回听确认内容和为报道保留证据。因此,电话采访时,建议做以下操作:1.能使用固定电话采访时,不使用手机电话采访,以体现正式性。2.电话采访前,要检查录音是否正常开启,确保头尾通话内容完整。3.除暗访情形外,要主动向采访对象表明媒体身份,说明电话采访,这是管理制度要求的。4.新记者电话采访前,拟好两三个采访问题,避免冷场。5.广播、电视媒体对电话采访音质有特殊需求,电话采访前,确保周围环境安静。6.电话采访正式开始前,要先确认对方单位、职务、姓名,避免通话结束后对方不愿透露。7.电话拨通后,不要自我介绍完就开始提问,有时对方接电话的是同事,并非你要采访的人。如果确认是要采访的对方接听,可以再次称呼对方,以便再次确认身份。8.确认采访对象后,先要简洁告知对方你的电话采访需求,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而不是马上提问。否则有时对方开会或在外,不方便接听电话,浪费时间。9.电话采访时,不适宜围绕新闻事实介绍太多细节内容,一是对方无法仔细听,二是影响通话效果。10.电话采访多适宜提封闭性问题。要对方围绕某问题进行点评或分析,适宜用开放式问题。11.向采访对象介绍记者身份时,可以先快速联络感情。如是否曾见过面、是否采访过,是谁介绍或推荐来电话采访的,等等。12.涉舆论监督性采访,拨打机关*务公开咨询电话号码,可以快速进入采访主题进行求证或咨询。其中拨打*务服务电话出现无人接听时,要间隔一点时间再次拨打,不能因为一次播发无人接听就报道“热线无人值守”。13.电话采访过程,要认真聆听对方解答或回复,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使用反问方法跟对方再次确认讲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对方会再次简要强调一次,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面对专家学者的解答,可以再次复述你理解的内容,以便给对方纠正、补充的机会。14.电话采访过程,要及时回应采访对象介绍的内容,避免冷场,但不适宜回应频繁。15.当采访对象回答的内容不是你所预设想要的信息时,不要诱导使用你提供现成的观点或内容。16.涉舆论监督、社会热点等问题采访涉事单位相关人员,要及时打消对方顾虑,同时采访前要做足“功课”找准人,让对方无法回避。交流中,少用“你”,多用“我们”,减少对峙感。17.涉及监督性采访,当对方情绪不稳定时,自己要冷静,并提醒对方克制。情绪激动状态下的通话,无法确认真实性,一般不适宜使用。18.电话采访,一般适宜控制在5分钟内结束,如果还没交流完毕,则应该改为面对面采访。通话结束时,对于非暗访内容,可以再次确认对方身份和联系方式。另外也可以再次确认对方还有什么内容需要表达,这样能确保报道更加准确、全面。19.电话采访结束后,要及时保存电话采访的录音,其中涉及监督采访的录音保存时长至少3年以上。20.稿件使用电话采访内容时,要确保内容准确呈现。如使用直接引语或录音片段时,不能删减或前后拼凑通话内容。-完-近期热点文章◆必须得治,市县台的电视新闻稿得了5种病!◆案例
写好改好一篇电视新闻稿的8个角度◆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