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落坚韧传画梅心净情浓寄写菊
人淡如菊
林散之先生题词释文:松菊犹存款识:味青先生作品佳制林散之时九十岁李味青(.12.23—.9.20),原名李树滋,字味青;曾署竹竿里人,晚号葆真老人;江苏南京人;年毕业于江苏省第四师范,师从谢公展、马万里、梁公约、萧俊贤学画;年与*君壁于重庆举办画展,郭沫若、于右任等社会名流前往观展,轰动画坛;年,《李味青花卉册页》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界好评如潮;李味青的画作清奇、脱俗、简练、飘逸,一如他清静的生活和清淡的人生;格调奇古,骨力精劲,风神超逸;其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精妙之极,出版有《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李味青》、《荣宝斋画谱·李味青》。
1人物简介李味青(—),原名树滋,字味青,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晚年号葆真老人,中岁后以字行,江苏南京人。出生在南京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年考入江苏第四师范学校艺术专科班,受到校长仇和国学老师王东培的器重,并有幸得到很多名家悉心指导,随萧俊贤学习山水,从谢公展、马万里学习花卉。在他后来的绘画中间,还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老师们对他影响。年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当时的国民*府的交通部,从事邮电财会审计工作。他还是我国历史第一部《邮*法》的起草者之一。工作之余,继续研习书画。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国民*府迁到西南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继续从事邮电方面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画作义卖,将酬金捐献给抗战和救济灾民。年在重庆和*君壁联合举办画展,反响强烈,得到于右任、郭沫若等各界知名人士的推崇,轰动画坛。年与齐白石同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鸟画册,连版七次;文革中受冲击,年平反。先生一生大起大落,后半生深居简出,专事艺事,终成中国花鸟画写意圣手;所作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皆以中国书法之笔法入画,格调奇古,骨力精劲,风神超逸;于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皆有独造之功,众多画法具开派之势。近年来,先生取得的成就已开始被人们认知,追随者日众。年《李味青画展》幅作品在南京瞻园展出,赵绪成题展标,萧平撰前言,同年《李味青画展》在南京美术馆展出,由韩德彩将*题展标,俞律撰前言,年元月南京博物院举办《金陵四老画展》(李味青、赵良翰、张正吟、韩少婴四家),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李味青画集》。这些充分说明美术界及广大群众对味青先生为人及艺术的高度评价。书画篆刻家钱瘦竹先生《题李味青墨兰图》,正表达了大家的心声。诗云:“天际乌云一扫清,喜看大地气转新。凭君秃笔催花发,吩咐兰蕙同报春”.2人物生平李味青(一九零九—一九九七)名树滋,别署竹竿里人,晚号葆真老人;江苏南京人。李味青先生生在书香世家。自幼爱画,塾师李诚斋给他启蒙,画家*学明、石炽君曾给他指点过。一九二五年考入南京第四师范艺术专科班,受业于谢公展、马万里,其间得到过梁公约、萧俊贤的传授。此时还从王东培先生学习书法。至今仍能在他作品中觅见其师长的艺术痕迹。一九二七年,李味青先生艺专毕业后,参与了当时的南京市*规划建设,为早期南京的市容美化工作凝集了智慧和心血。其后,他又考入当时的交通部邮*总局,从事邮*财会审议工作。参与起草了一九三五年的《邮*法》和一系列有关邮*财会审计方面的大纲。李味青先生也为中国早期邮*建设作过贡献。抗日战争期间,李味青先生在重庆继续从事邮*工作的同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四十年代,曾与*君璧兴办联合画展,轰动山城。赢得于右任、郭沫若等人的赞许。由此,画名渐著,并且成为当时画坛的实力派中坚人物。抗战胜利后,李味青先生回南京。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起发表《说国画》论文。指出“中国画无非将作者之精神性格,假笔墨渗入画内,以求发挥作者之才华与景物精神之合并,而谋气韵生动之娱。”(见《中央日报〈泱泱版〉》连载)并从笔法、墨法诸方面阐明了他的美学观点。尤其强调画法即书法,写意即写心,笔笔由写出的中国画特征。丰富了中国画理论。而他毕生正是用身体力行来实践这种理论的。一九四八年,他在南京举办画展,孙科夫妇前往观展。一九四九年后,李味青受聘任教于南京邮电学校。一九五三年蒙冤他被打成特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公职。其后,他走过了近三十年坎坷的人生道路。直至一九八○年才在有关部门关怀下给于落实*策,平反昭雪。此间,刘隽甫等人为他四处奔走,上访上告,出过很大的力量。即使在这种坎坷的经历中,李味青先生傲骨天成,依然以顽强的毅力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依靠手中的画笔默默无闻地作画、生活,显示出一种强者的生命力。五十年代,他在美术馆办过个人画展。一九五六年,他的作品参加过《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一九五八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李味青花卉画册》,并连续七次再版。这本画册由国际书店向海内外发行,当时在新加坡销售时,以“用书画贩卖共产主义”罪名被查封。扬州马千里曾蒙刻“在诗画上首先贩卖共产主义者”记其事。那时,李味青先生的作品清新秀丽,浓艳明朗,层次复杂,对比强烈,笔墨酣畅,淋漓尽致。胡小石先生曾在其画册中称道“味青先生用笔雄强,挥霍似赵悲翁(赵之谦)中岁之境,此亦画家所必经也”。给予高度的评价。文革后至李味青先生谢世前,他基本上每日作画。他主攻写意花鸟画,兼攻山水,长于书法。为此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学石涛、追八大,得其精髓。其作品洗练潇洒,寓狂放于法度之中,寥寥数笔神韵尽致,显现出一种古朴高雅、简放率真的气质。林散之先生见到他的画,笑题“牛劲”二字相赠。萧娴先生亦题“秋菊有佳色”相赠。可见其作品确实充满着力量,确实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一九八二年,在一场大病之后,年愈古稀的李味青先生,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清凉山公园崇正书院办起了画展。近百幅作品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其间,刘海粟先生曾三次亲临观看,大加推崇。八十年代以后,李味青先生参加了多次社会活动,热情为广大群众服务,热心于公益事业,创作出数以千计的精品佳作。一九九○年苏皖交界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后,他绘《巨石牡丹图》捐赠,以献爱心。南京诗人袁裕陵《著名画家李味青先生八十华诞》中写道“先生才华高八斗,叱咤艺坛丹青手。风风雨雨经沧桑,茫茫人世跟底走。铁干虬枝松不凋,先生八十仗于朝。心清气闲勤砥砺,画成益添颊上毛。笔下深得造化力,善写夏荷与秋菊。信手一挥神韵来,清风舒徐露欲滴。安贫淡泊能守真,见画如同见先生。迎霜傲雪枝独秀,当年曾自咬菜根,金声玉振在树人,画苑亲手肩桃李。帐下弟子得薪传,坐沐春风及夏雨。心香一瓣酒一杯,举头南极星正辉。身康寿永神矍铄,看山携得白云归。”真实展现了李味青先生晚年的风神。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回归。李味青先生满怀赤子之心绘了《庆回归》图。李味青先生谢世前数日,欣逢*的十五大召开,李味青先生又愉快地用他那如椽大笔,纵情挥洒,绘下了纵横排齐、气势雄浑的《松石千秋》图,表达了他的心声。
秋韵冷艳 年李味青
以年为界,李味青的人生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生有优裕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同时潜心书画,道技并进,已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后半生被开除公职,见弃于社会,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为社会闲杂人员。绘画之于他,则由文余公优的风雅转而为生存的依靠、糊口的手段,而且国内其时已无艺术市场可言,不得已为印刷厂、搪瓷厂设计一些工艺图案以维持生计。难能可贵的是,困顿的生活和民间画工职业化的生存状态并没有降低其艺术品格,在传统处境尴尬的那个特殊年代,无论是“中国画改造”还是狂热的*治氛围,都未能动摇他对传统的虔敬与探求。因而,他的作品在当时虽不入时流,却也绝未流于匠体,空灵、高逸、清雅、沉静,笔墨精湛,气格高华。在其画中,我们没有看到流行画风的感染,没有看到时髦题材的追附,也没有看到民间画工的江湖气和落魄画家往往有之的颓唐寒俭气象。秉承对传统的坚守,以超然平和的心态和地道纯粹的笔墨语言书写对平常花鸟的感知,李味青最终形成了自己迥异于时流的个性面貌,并进而在20世纪花鸟画史上占据了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
菊花金鱼年李味青
菊姿欲舞图99cm×50cm年
空谷幽兰33cm×67cm年
李味青的修养十分全面,在美术理论方面亦颇有建树,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曾编写出版论著《中国画画法》,并发表《国画之写生、写影、写神并重论》《论国画之墨法》等文章,其长文《说国画》年连载于《中央日报》副刊。出自晚年的《谈艺录》既有学画感悟、技法总结,也有画史及画坛现状点评,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时具卓见。同旧式的传统画家一样,他十分强调书画一体,以书入画,强调读书、修养,强调广师博取,行万里路。20世纪80年代,美术界有关“形式美”的讨论曾波及全国,对此,他说:“现在许多画画的只注重形式美,以为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要知道,笔墨技法的作用是千万忽视不得的,没有精湛的技法,又怎么能表现出形式美?”1对于当时许多画家不择手段地一意求新尚奇,他也颇不以为然:“现在画画的人采用的手法可谓五花八门,听说还有用牛奶、洗衣粉搞的泼泼洒洒,也算是黔驴技穷。中国画的生命力在笔墨,除了笔墨,还是笔墨。”事实上,对于多种媒介材质的探索古已有之,据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米芾作画即“不专用笔,或以纸筋子,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作画”,唐代王洽亦有此举。但从正统的角度观之,自然不入品第,只有笔墨,方是千古不易的大道。
就学于江苏第四师范期间,李味青中西兼修,曾学过水彩,对西方色彩学有一定掌握。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其作品大多散落民间,四十岁之前的作品尚未得见。总体上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的作品色彩较为丰富、热烈,之后逐渐减弱,至最晚期,已然脱尽繁华,变为纯水墨。五六十年代尚能见到少部分工笔和小写意,70年代基本绝迹,只剩下大写意,而且愈到晚年,笔墨愈为简练概括。综观其所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漫长的几十年间,其图式风格几无变化,有微妙变化者在笔墨,即笔墨语言的深化和升华。正如其自云:“中国画的生命力在笔墨,除了笔墨,还是笔墨。”
西瓜草虫 27cm×37cm 年李味青
《西瓜草虫》2作于年,这是目前所见其最早的作品,自题:“瓜皮溜雨滑,翠色集虫儿。”画面上是一只西瓜,上端有两只螳螂呼应,下端有一只蝼蛄。草虫造型生动传神,点画精微,线条细劲,西瓜则以淡墨大笔抹出,复以较浓墨破之,色墨浑融,变化丰富。全图工写结合,动静相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是时作者刚刚年届不惑,已显示出深厚的笔墨素养,相对于大多数人,他可称是一位比较早熟的画家。
娇嫩古莲写29cm×34cm年李味青
《娇嫩古莲写照》3作于年,这是李味青存世画作中极少的一件工笔设色作品,赋色典雅,刻画深入。莲花用白粉打底后以洋红勾勒渲染,愈显其粉嫩多姿;莲叶双钩出之,墨绿铺陈后以石绿色多层罩染,厚重而未流于板滞。画面沉静古雅,大得晚明陈老莲遗意。
诚如其自述:“我画画学过很多人,这是一个过程,我有很多好老师,我最早是画吴昌硕、任伯年一路的,也学过陆廉夫、赵之谦,学过郑板桥、李复堂、李方膺等人,后来看了八大、石涛的画,心中有契合,就特别喜欢这一路的,包括徐青藤、陈白阳,在我的画中都有他们的影子,但又和他们不同,取他们的法,为我巧用。”他还认为:“八大长于用笔,石涛长于用墨,复堂长于用水,会此三家,画事不难。”这既是其多年习画的经验总结,也揭示了他主要的师法渊源,他的画风,基本上是在广师博取的基础上从此三家脱化而出。我们往往可以在其笔下的鱼、鸟造型中看到八大的影响,其兰、竹中依稀可见石涛的神韵,不过,李味青的师古,追求更多的是与古人笔墨精神层面的印证与呼应。后半生的困顿,以及文人的傲骨与洒脱的个性,使他不期而然地契合了八大的孤高、冷逸与清介绝俗,以及石涛的超脱洒落与酣畅淋漓。其作画以用水见长,得力于李复堂甚多,李复堂用水确有独到之处,历来论画者多有言及。事实上,李味青所推重的以上三家皆偏重湿笔,于用水各有其长。李味青十分重视分析古今各家个性不一的笔墨风格,总结前人经验,以用水为突破口,最终确立自家的笔墨风格。水不但可以使笔借墨而成形造势,亦可使墨因笔而生发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笔在纸面的摩擦力而出现浓淡干湿之别,同时更主导了最宜抒发情感个性的笔墨运动之节奏。李味青对用水的控制,成功强化了笔墨的个性对比,微妙地完成了笔墨的过渡和转换,助成了其清逸淋漓的画风。
对于同时代画家,他也认真对比、总结,取其之长为己所用,如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等。其晚年戏拟白石老人虾蟹,能绝似,红花墨叶中齐的痕迹也依稀可寻。他的简笔山一片秋光水以及鹰,潘天寿的影响相当显著,典型者如《英雄独立》4,一望可知出自潘天寿,所不同者,以其清逸平和弱化了潘画中惯有的霸悍外露,画面体现出的依然是自己的笔墨风格和精神境界。
梅年李味青
梅兰竹菊是李味青晚年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其存世之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各具神态,绝少雷同者,显示出深厚的笔墨修养和画面驾驭能力。他认为:“梅兰竹菊是专科,最显本领,学会它,画什么也不难。”也正是四君子,特别是菊花,最能代表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他的菊花皆来自写生,自云画过百种以上,无论单瓣形、卷散形、球形、龙爪形、垂珠形、垂丝形、毛刺形,皆能形象、准确、生动,姿态万方。古人今人画菊,一般多画球形花头,龙爪、垂丝诸形极少见之,而李味青笔下墨菊,造型丰富,尤以龙爪、垂丝见功,且风姿绰约,神完气足,此为画谱所无,非深入细致的观察写生和高超的笔墨技巧不能到。以画菊论,李味青可称独步画坛。李味青画梅亦有极高造诣,同画菊一样,亦以墨梅最见功力。他认为:“画梅要瘦,瘦生寒;画梅要古,古生秀。”而且“(画梅)最忌俗,不可太湿。梅花是开在冬天里的花,季节里缺水,花朵是比较干的,最宜双钩白描”。所以他的墨梅极少浓重之笔、淋漓之墨,多以枯中含润之笔双钩出之,虬曲多变而淡远蕴藉,极古拙之致。
端午即景年
实事求是地说,写意画在当代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中国画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所导致的工笔一枝独秀和写意画的写实化倾向,所以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为写意精神呐喊;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中国画的繁荣也拖累于当今大写意的世俗化和江湖化,在这方面花鸟画是重灾区,所谓的“鸡王”“牡丹王”“竹王”之类大行其道,梅兰竹菊历来是高雅的代表,而现在很大程度上可谓斯文扫地,令人几欲掉头不顾。所以如此者,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作者文化修养的欠缺,二是书法功底的薄弱。李味青的梅兰竹菊之所以超凡脱俗,也正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书法功底。他说:“不通书法,欲达到文人写意画的理想境界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国画是真草篆隶诸体书法的高度提炼、和谐统一,不解此道,无从落笔。”“用书法的笔意表现中国画,正是中国画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李味青年轻时学过西洋素描和水彩,较之传统文人画家有很好的造型能力,因而他的画路很宽,花鸟、人物、山水皆有所涉猎,且都能出手不凡。他的写实表现能力不仅体现在不同的花卉上,还体现在鳞介、禽羽等动物画方面,对金鱼的表现尤足称道。他的金鱼既来自严谨深入的写生,又加以适当的夸张变形,长尾摇曳,曼妙生姿,或白描勾写,或没骨点染,用笔飘逸灵动,极尽其翩若惊鸿之美。近代虚谷、汪亚尘皆以金鱼名家,李味青较之二者实不遑多让。
“乾坤空我静,名利任人忙。”这是李味青年所作的一副行楷联语5,可谓其一生为人为艺的夫子自道。人淡如菊,人素如简,对于世事他是超然的,而对于艺术追求他又是执着的,无论是巨大的人生挫折、贫困的生存环境,还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治对文艺创作的干涉和八九十年代的西学涌入、“乱花渐欲迷人眼”,都没有扰乱其超然宁静的心态,没有改变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孜孜以求,世事变幻,穷达荣辱,或西风日炽,新潮蜂起,之于他,无非过眼烟云而已。
20世纪中国画坛,“创新”是一个几乎贯穿整个世纪的主流话语,唯新是尚,唯新是务,而“笔墨当随时代”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此语原摘自石涛的一段画跋,然而,可能石涛本人也始料未及,这句话在20世纪画坛竟然如此的尽人皆知乃至被奉为圭臬。不过,认真考察其原文,或许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认识:“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6通读之下或不难看出,石涛的本意有可能被后人断章取义乃至郢书燕解了。如果把“笔墨当随时代”看作是前提假设,那么笔墨倘随时代风气,也可能会像诗文一样每况愈下,“无复佳矣”。如此,石涛本人是否真的认为笔墨应当“随时代”,倒确实可以大加商榷。一片秋光李味青
诚然,“一代有一代之文”,一代也必然有一代之画,时代沿革固有其客观存在,但文化的本质、中国画的本质千古不易,可悲的是,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中国画迷失于忽视传统之后的一味求“新”。“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近代以来一直被新学人士指斥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其实“天”“道”所指乃大自然,是客观规律,不会变,更不可违,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何曾变焉?纵或有之,即为天灾。天不变其常,地不变其则,以中国画而论,其笔墨精神是不变的,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不变的。吴湖帆先生《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画就题材而言可谓至新矣,但仍透露出极为纯正的笔墨意趣。无怪乎*宾虹先生说:“画有民族性,虽有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岁寒年
在李味青的时代,前有20世纪50年代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以西方写实为手段对中国画的大肆改造和从观察方法、表现手段到思维方式对中国画传统的彻底置换,后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强烈冲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意于文化传统的坚守,其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在于此。
李味青出生、学画及之后的生活皆在南京,南京是传统绘画的根源之地,作为六朝古都,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所以清代吴敬梓作《儒林外史》,夸张此地“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从顾恺之到徐悲鸿,江苏占据了一部中国绘画史的大部分篇章,南京自六朝以来也是名家辈出,直至现代的新金陵画派。大凡人久居一地,必得该地之地气与人文,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也。因而,在南京出现李味青这样的画家,并非偶然。
注释:
1.李味青《谈艺录》,载《荣宝斋画谱·李味青·梅兰竹菊部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年6月。本文所引李味青论画皆出自该书,不一一注释。
2.李味青《中国当代名家中国画·李味青》,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年6月,P37。
3.同上书,P54。
4.同上书,P。
5.同上书,P。
6.清·石涛《石涛画语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年1月,P。
梅兰竹菊是李味青晚年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其存世之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各具神态,绝少雷同者,显示出深厚的笔墨修养和画面驾驭能力。他认为:“梅兰竹菊是专科,最显本领,学会它,画什么也不难。”也正是四君子,特别是菊花,最能代表其高超的艺术水平。李味青尤爱画菊,尤擅画菊,或因其花发霜后,且凋而不谢,与其心志不二。念其一生,千辛万苦,始终以丹青为伴,穷且不离,诚哉难矣。
他的菊花皆来自写生,自云画过百种以上,无论单瓣形、卷散形、球形、龙爪形、垂珠形、垂丝形、毛刺形,皆能形象、准确、生动,姿态万方。古人今人画菊,一般多画球形花头,龙爪、垂丝诸形极少见之,而李味青笔下墨菊,造型丰富,尤以龙爪、垂丝见功,且风姿绰约,神完气足,此为画谱所无,非深入细致的观察写生和高超的笔墨技巧不能到。以画菊论,李味青可称独步画坛。
“李菊花”是萧娴送给李味青的雅号,李味青以画菊闻名,他的墨菊有独特的气质,墨菊既是他艺术的符号,也是他人格的缩影。
李老笔下的菊花千姿百态堪称一绝,为了画出菊花冷峻多姿,灵动飞扬的气息,常年坚持写生,单单是菊花品种就曾画过一百余种。晚年尤爱画“墨菊”,并将自身人品中的自尊、自信、不屈、不羁的抗争精神和豪放、傲岸的霸气赋以笔下的菊花,独创了李氏“铁线菊”(民间俗称萝卜丝菊)。萧娴先生的家中常年挂着李味青的《菊花》并送了个“李菊花”的美名享誉金陵。《秋菊图》为其经典代表作之一,图中菊花银鈎铁划、气宇轩昂,宛如壮士起舞、志士临风般的悲壮、激昂。
此时的李味青人已入菊,菊已如人。
味青用笔雄强,挥霍似赵悲翁中岁之境。
——胡小石
李味青先生笔力强健,笔墨挺秀,在中国花鸟史上不可多得。
——王雪涛
我爱李君名大震,独擎椽笔画荷花。看他雨骤风驰处,写出人间第一家。
——林散之
白石老人画菊
齐白石益寿延年年作
齐白石一生画菊花很多,除了陶渊明和历代文人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菊花与他的早年记忆有很多关联,而他也喜欢菊花所象征的秋天和“独耐人间冷”的品格。
白石老人曾写诗说:“少年乐事怕追寻,一刻秋光值万金。记得那人同看菊,一双蟋蟀出花阴。”
这是老人儿时美好时光的记忆。
“同看菊”的“那人”是谁呢?“*花正色未为工,不入时人众眼中。草木也知通世法,舍身学得牡丹红。”
这是借着菊花的颜色说世事,以讽喻那些只知随人俯仰的“时人众眼”。
齐白石菊花草虫年作
齐白石红菊寿石
齐白石菊花草虫
齐白石秋色秋声
齐白石寿酒
齐白石延年益寿年作
齐白石菊酒图
齐白石菊酒延年
齐白石菊酒延年
齐白石《菊酒延年》年作
菊酒题材是齐白石先生比较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此作为其此题材中的精品之作。作品菊花,先用洋红勾菊瓣,再以淡红色罩染,令花朵浑然一片。菊叶用墨重勾淡染,但笔画纵逸,与花瓣的笔法大不同。画中花篮用篆书写出,聊聊数笔则形神兼备,四只形态不一的螃蟹,亦是描绘的栩栩如生。*酒配熟蟹,无疑属秋深赏花时的最佳佐品。
齐白石盆菊
齐白石菊
齐白石菊石延年
齐白石菊花草虫
齐白石东篱佳色年作
这幅《东篱佳色》作于白石67岁时,构图和画法都很独特:在狭长条幅中,只画两株红菊,加上“一柱香”式的题字,全画都成上行的纵势。在一般情况下,白石画红菊都洋红勾花瓣,笔线苍劲有力,但此花勾后迅速注水,使花瓣模糊,画菊叶亦大略用此法,这样就赋予作品以柔和清润的性格,别具一番风情。
作此画的年,齐白石已经完成“衰年变法”,但他的金石大写意风格仍在进一步形成之中。此画有灵动轻快的小写意味道,正可看出画家进一步探索的过程。
齐白石菊
齐白石菊花草虫
齐白石菊花蝴蝶
齐白石延年
齐白石秋菊
齐白石安居图
齐白石秋菊平安图
齐白石菊寿图年作
齐白石秋菊
齐白石秋虫
齐白石秋声图年作
《东篱佳色》
《红菊》
《红菊寿石》
《菊花》
《菊花草虫》
《菊酒延年》
《菊石延年》
《盆花》
综合自网络本平台旨在分享书画,也会为读者精选一些文史哲等有益文章。有些不明原创出处,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电邮说明,我们会尊重您的署名权或更新分享内容。中科国腾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