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成都第一个号称“第四代建筑”的项目取得了预售证。从置业顾问处我们得知,这个位于新都的项目,预售价格从1万出头到1.9万不等,均价约在1.2万,户型平米起步,除了花园部分为精装,其他都是清水。关于这个项目,楼市大嘴巴在今年年初就做过一次“解密”。这个自诩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第四代建筑背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轰然出现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去年某一个时间段,一种名为“第四代住房”的新型建筑(姑且这么说)突然在网络爆发,形成一波热度,视频和图文解说同时上线,热情洋溢又饱含真诚地痛陈人们自原始社会至今都生活在恶劣的居住环境里,并称在“第四代住房”出现之前,人们实际上都住的是“鸟笼式”房屋。
视频显示,“第四代住房”通过将院落、停车场、道路全部移到空中,以达到“车辆在空中穿行”、“每层楼就是一座四合院”、“每户客厅外都有一座私家院子”、“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建造“人类最终的理想住房”——“第四代住房”是如此和谐、自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以至于在视频中直接被解说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但伴随这一极富创新色彩理念而来的并非鲜花与掌声,几乎是在当时,立刻就有许多业内人士对这个新概念提出诸多质疑,看法消极。
从建筑专业角度出发,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纯粹的建筑界“民科”,“炒概念”,而它极富煽动性却又缺乏说服力的性质,很容易就使人们立刻想到了“巴铁”,有网友略微刻薄地表示,二者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巴铁”有“样车”,而“第四代住房”不仅没有“样房”,也迟迟没有落地迹象。
原因可能很简单,在很多人眼里,那根本不可实现,或者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注定无法量产。就像那台拥有强大自动系统的,“奥迪Aicon”。
年,“第四代住房”在网络上渐趋沉默之时,成都的传统三圈层区域新都却似乎有了动静——如无意外,一个名为“七一国际广场”的项目将在春节后摇号开盘——从*而来的七一置业宣称,这将是首个落地成都的“第四代住房”。
但联想到这个概念上一次被热议时的消极导向,这个项目可能仍将为那些曾对“第四代住房”不屑一顾的人们提供新论据,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他们的观点——“第四代住房”从诞生之初就充满暧昧,游走在模糊甚至玩弄概念的边缘。
而我们也发现,这背后并非什么天才建筑师或被埋没的隐世巨匠,而是一个热衷发明创造的开发商所做的一次“新发明”,并试图将这个“新发明”卖给更多别的开发商。
2、清华大学的回复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几乎所有网络宣传“第四代住房”的视频(其实都是同一个)和推广文章(其实也都是同一篇)里,都提到这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新产品。
但这并非全部事实。
我们联系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营计划部的工作人员,对方回答,“第四代住房最开始是由专利人提出的一个大致概念,专利人后来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论证和研发”。
也就是说,所谓的“第四代住房”已申请专利,并且属于个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清华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官方发声渠道都没有任何关于“第四代住房”的信息。因为“第四代住房”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无特别强力的关联。
“第四代住房”的百度百科词条宣称其拥有多项专利,而它的拥有者名为郑大清。年7月27日,在成都世外桃源酒店举办的“第四代住房西南地区高峰论坛”上,第四代住房专利发明人终于正式走入公众视野——专利人郑大清在会上作了“谈第四代住房的全球独创性,以及它给*府、开发商和住户三者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主题发言。
郑大清并非专职科研人员,他的另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身份是*天地集团的董事长,“七一国际广场”的实际控制人。
作为*天地集团董事长的郑大清发明了“第四代住房”,并将它运用在其开发的项目之上——一个房地产开发业内堪称前无古人的操作,有问题吗?
▲图片正中的男士为第四代住房专利发明人郑大清先生/图据新浪乐居
3、孤独的炒作
问题可能出在“第四代住房”诞生的整条时间线上。
年1月23日,新都区金光路南侧的89亩新城区地块,被隶属于*七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成都七一置业有限公司以.67万元/亩的价格收入囊中。
6个月后,七一国际广场项目的开工奠基仪式在该地块上举行,成都百富广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