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网络时代,记者到底拼的什么
TUhjnbcbe - 2021/8/3 19:05:00

??

来源丨码字工匠老詹作者丨詹国枢(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网络时代,记者到底拼的什么呢?我以为,要拼的,主要是以下三项。其一,选择能力。生活里,一切皆须选择。极言之,选择决定一切。决定了记者文章的优劣,水平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你这一生的成功与幸福。选择是无形的,但表现出来则是有形的。只是你没有看见,没有意识到罢了。网络时代,对于记者来说,一个极大变化就是,选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选择的领域,大大拓宽了。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但是,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好事在一定意义上就变成了坏事。每天睁开眼睛,当那么丰富的资讯,如潮水般奔涌而来,面对五色斑斓的大千世界,常让你眼花潦乱,六神无主。似乎这也新鲜,那也重要,这对你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无疑是一大考验。如此多海量信息,哪些可以继续追踪?哪些可以深入评论?哪些最好不要涉及?这都需要迅速作出判断,进而选择。第一步迈对了,接下来就好办了。大方向错了,再使劲也是白搭。当然,对象的选择,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采写过程中,你还得不断选择,角度的选择——哪个角度为最佳,最为读者所关切?材料的选择——哪些材料可以用,哪些完全可放弃?详略的选择——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去?文风的选择——哪种风格最贴切,节奏语调最合适?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记者素质和能力的考验。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选择能力,可以看出一个记者的站位高下,格局大小。其二,思想深度。大家都选择差不多的新闻,都在评说热点难点,谁写得好,写得精彩,写出来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好看,又有用?当此时也,拼的什么?这就得看你的思想深度了。人的脑袋瓜子,就像一个酱缸,思想深度和知识储备,决定了酱汁的浓度,同样一张白纸,浸入不同汁液,拖出来,结果大不一样,有的色彩鲜艳,味道浓郁,有的灰不溜秋,寡淡无味。人的思想深度不一样。有的人只想到一层、两层,你能够想三层、四层,甚至五层、六层。别人只知其然,你却知其所以然。别人只晓得写出是什么,你却已经明白为什么,甚至,还写出了怎么办。同样是文章,你写的,就有深度,有浓度,有味道,人家就爱看,就受益。别人写的,就浅薄,皮毛之谈,人家就不爱看,看亦无益。此时,拼的什么呢?拼的是思想深度。其三,表达手法。就文字媒体而言,表达手法,即写作技巧。每天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新闻、信息和文章,非常方便非常醒目地推送到读者面前,倘若你的表达手法老套,文章艰涩难懂,那么,即使你有选择能力,有思想深度,你那文章,嘿嘿,对不起,人家还是不爱看,甚至,连看也不会看。看都不看,文章又有什么用呢?提高表达手法,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关键是,你得吃透受众。你必须了解甚至吃透,受众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爱看的是什么?怎样表达他才爱看?经济学原理:满足需求,即有价值。把这些捉摸透了,表达手法就会有所遵循了。网络时代,受众对于资讯表达的要求,主要两条,一是通俗。二是生动。所以,切莫整那些深奥难懂的,曲高和寡的。有些人写文字,是写给自己看的,自以为文采斐然,五彩斑斓,很是得意,其实,读者哪有那份闲心和耐心?他们需要的就是通俗易懂,直接了当。其二,也莫整那些枯燥死板的,官话套话的。读者需要的是生动活泼,鲜艳欲滴,有比喻,有例子,水灵灵,接地气,这样的表达手法,最受欢迎。老詹这样说,并不排除有爱吃满汉全席者,亦有喜欢法式大餐者。但是,就一般读者而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当是他们对文章的基本要求。这八个字,说来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呢!网络时代,为什么写作会趋向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这是历史的必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络时代的记者,选择能力强,思想有深度,手法很灵活,一定是不会饿饭的,甭管在纸媒体,还是其他媒体,哪怕,即使他到了电台、电视台,也肯定是一把好手,如鱼得水!-完-近期热点文章◆必须得治,市县台的电视新闻稿得了5种病!◆案例

写好改好一篇电视新闻稿的8个角度◆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时代,记者到底拼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