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学评论邢海珍他的诗歌,在沉重的历史
TUhjnbcbe - 2021/7/31 21:48:00

作者简介:邢海珍,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评论及理论研究。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中国诗人》年度奖等多种奖项。

他的诗歌,在沉重的历史积淀中仍熠熠生辉

——梁南先生辞世20周年祭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时光留给人间世界的足迹也正在延伸向远方。20年前,诗人梁南突然离开我们,离开了他所钟爱的诗歌。由于走楼梯摔倒伤及脑干,75岁的诗人于年10月12医院逝世,终止了他正值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中国新诗失去了一位特别优秀的诗人。读他的诗,我们看见诗中站着的诗人,一种个性,一种精神,字里行间存储着时间与历史的怀念。一、文学追梦与命运的歧路梁南,原名李启纲,四川省峨眉县人,年12月20日出生。年初中时代即在成都的《新新新闻》“中学生”副刊发表文学小品,年秋天的高中读书期间,曾与诗人罗洛、罗介夫编辑《成都晚报》“彼方”新诗周刊,年赴北平读书,曾考取北师大外语系、朝阳大学法律系,但因体检认定肺结核而入学未果,经乡友帮助借读北大中文系,后经战乱无法生活、学习而卖文为生。后北平和平解放,年2月7日参*。年2月,调*委空**治部任记者。年4月加入中国作协。年4月被打成右派,发配边疆。年3月改正平反,7月被《诗刊》借调半年,年3月在56岁之时调入《北方文学》杂志,第二年9月转为专业作家。从年开始,共出版七本著作,其中诗集五部:《野百合》,江苏人民出版社,年1月;《爱的火焰花》,花城出版社,年4月;《诱惑与热恋》,漓江出版社,年12月;《梁南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0月;《风雪归来》,哈尔滨出版社,年9月。另有随笔集《寸人豆马随笔》,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学理论集《在缪斯伞下》,年6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梁南从初中就开始写作,起步于十几岁,而且发表作品较早,是一位少有的早慧型作家和诗人。但是他命途不顺,一路坎坷,没有读成大学,又遇上战乱。后北平和平解放,入伍当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人生终于有了起色。几年里也算突飞猛进,两次在《人民文学》发表长诗,参加全国青创会,加入中国作协。然而好景不长,年风云突变,在“大鸣大放”的潮流裹挟中折戟沉沙,年4月被开除*籍、*籍,戴上“右派”帽子,押解到黑龙江省虎林县云山畜牧场监督劳动,他生命中刚刚打开的梦想蓝图就被撕扯得七零八落。直到年3月,梁南的沉冤得以昭雪,诗人重新挥桨扬帆开启了人生的文学航程,此后的二十年诗歌创作路程,为中国新诗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里程碑式佳作。其中《贝壳·树·我》就是归来早期的代表性作品,组诗由三首短诗组成,第一首《贝壳》:纵然贝壳遭受惊涛骇浪的袭击,/不变它对海水忠实的爱情,/深沉地,深沉地噙着珍珠泪,没有嫌弃……//记起大海造就它迷人的花纹,/记起大海给它跋涉浩渺的履历,/它紧紧投身于大海的泛滥中,/任磨折与咸苦刺戳它纯爱之心。诗人以“贝壳”自喻,深沉地描述了大风大浪的苦难过后,仍持守着坚贞之爱。包括《贝壳》在内的一些诗作所涉及的爱情,无论是象征与否,其中都包含着个人遭际的因素。但诗中的意象方式则放大了情感所指的范畴,以“贝壳”“对海水忠实的爱情”,表达了远比个人爱情内涵更为深广的情怀和忧思,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相统一的诗意美学境界。诗人所营造的贝壳的“纯爱之心”,是“它紧紧投身于大海的泛滥中”、“磨折与咸苦刺戳”所收获的结果。所以贝壳铭记大海曾“造就它迷人的花纹”,铭记大海曾给他“跋涉浩渺的履历”,诗的意象创造使诗的情感走向了思辨的深度。第二首《树》: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像婴孩依偎于母亲,/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胴体,/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记住“泥土”的养育之恩,与“大地”母亲生死相依,是梁南至死不变的诗与人生的理念。在漫长的人生逆境中,他就像一棵行将枯萎的“树”,把落叶的“眼泪”抛洒给大地母亲。虽然泥土曾经干涸,他饱受折磨和委屈,但他没有怨恨,他记住大地母亲曾给他“织春的碧玉针”,曾给他“健康的胴体”。与《贝壳》一诗一样,以另一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深沉之爱。第三首是《我》:既有贝壳爱慕大海的深情,/也有山树苦恋大地的真意,/花香而微霜扑地的我的母亲祖国,/我愿做你的爱的奴隶!//我弯下驼峰承受你的一切苦难,/以你给我刻画的容貌走在风沙里;/如果在死生之间有所抉择,/愿毁灭的是我,不是你。//请剖开水囊,我还有甘水几滴,/每一滴,都请交给你的生命!/恨吗?没有;恨有时是爱的顶点——/我怕有人盗窃你的神圣的名义。如果说前两首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在苦难的生命历程中所具有的“纯爱”,那么《我》则近于直抒胸臆的倾诉,诗的头一节把“贝壳爱慕大海的深情”、“山树苦恋大地的真意”明确地指向了“我的母亲祖国”,并作了呼喊式的表白“我愿做你爱的奴隶”、“愿毁灭的是我,不是你”,可说是血泪的诉说。诗的后两节又以意象加以寄托,“承受你一切苦难”的骆驼与人合为一体,在“风沙里”,在“死生之间”,一个献身者的意象昭然于纸上。“请剖开水囊,我还有甘水几滴,/每一滴,都请交给你的生命!”在诗中,“爱”已上升为一种信仰,为了所爱的祖国,甘愿献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这是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选择。结尾两句引进了爱、恨对举的设问,有着更为复杂的反思意味。诗人梁南不在了,他的血肉之躯已经走进了历史,但是他把自己的诗留在了人间,留给了今天的世界。他的苦难人生历程的底蕴,形成了他诗歌沉郁、苦吟、椎心泣血和刻骨铭心的风格特色,这是一个特定时代之于“这一个”诗人的生命标记。在一首题为《我看见一株草的悲剧》的诗中,诗人这样写道:一株我熟悉的草茅,悄然逃脱。/冷冷。视线中,几丝碧绿被剥夺。//也许我该望见他迷人的腰肢,/远远地:却传来他生命的哀歌。//他从诞生他的天然草地逃离,/渴望依随花丛顶戴出时花一朵。//当含苞的花乳们敞开关闭的微笑,/他孤独地只得到绝望的衰落。//风来他愁,雨来他哭,/枯瘦憔悴,最终死于寂寞。//秋季的身后是冬,是春,/那草地仍有碧绿的欢乐给我。//我似乎什么也没有失掉,/虽然我的确失掉过什么。“草的悲剧”就是人的悲剧,诗中浓郁的悲剧氛围,就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命运的歧路让诗人梁南的文学追梦变得分外严峻。就像“一株草”成为异类而“悄然逃脱”,而“逃离”不是甘作逃兵,而是“渴望依随花丛顶戴出时花一朵”,但是当应当开放之时,得到的却是孤独和绝望。“风来他愁,雨来他哭,/枯瘦憔悴,最终死于寂寞”,命运的歧路和悲剧的精神创伤在他的诗意情怀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诗人个性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心理维度。二、扩而大之的“苦恋”情结梁南在青年时代,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后因国家动荡、个人生路坎坷,二人无奈分手。这次失败的恋爱,给诗人留下了很重的心灵创伤,对于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南的许多诗作显现着鲜明的爱情痕迹,这种“爱情”的叙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体认:一是爱情的写实维度,即对一个人爱慕、思念的抒写,我们可以称为爱情诗;二是把个人的情感作为一种精神底蕴,由个人拓展的人生命运、时代历史、家国情怀,引入对社会*治大情境的认知和抒写。是这两个维度形成了梁南诗歌的基本抒情架构,是个人经历的痛苦之思,是由个体情感向着历史与现实的责任承担的不断放大的“苦恋”情结。短诗《*桷树下》所写就是个人爱情经历的感怀:我在纸上画着难忘的记忆,/永是*桷树下开花的雨具。/柔淡一瞥,解除我久候的苦凄,/你忙把我欢笑的脸收进伞去。//你踩我的足迹,我踩你的足迹,/不知走向哪里却欢天喜地。/我们好像这样走了一辈子,/尽管你始终在东,我始终在西。人虽然不在一起,但爱的凝思却深深刻在心中,“*桷树下”,有一把“伞”撑开,恋人并肩而行,“你踩着我的足迹,你踩着我的足迹”,在“我久候的苦凄”中,爱的“欢天喜地”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和幻觉,因为残酷的现实是“你始终在东,我始终在西”。诗写得典雅、唯美,情感的波澜在深处,沉郁而悠远。而《不知何故,想你》一诗则有几分“壮怀激烈”的意味了,诗人难抑内心的冲动:想你,就把花枝摘在手里就把星星招引/想你,就散步喝茶注视屋檐目不转睛/就把手不释卷的书打开又关起/就禅意入定,双眼微闭/去咀嚼那个又讨厌又欢乐的雨季/想过千人万事,反复类比/都没有这种美得伤心的意境//世界走过去就不再回头/一步跟不上就落后一个世纪/多少美丽都从指缝间流失了/年过六十尚未研究透一桩世情/尤其是这种难以理喻的少不更事/贝壳那么狂热于海恋,为什么/偏偏在冷冷的沙滩上死去激情突破了文字的平静,对美好的青春及爱情的追忆让人痛心疾首。诗中的感慨多于写实,可见诗人对于丢失美好机缘的惋惜与悔恨,那“美丽都从指缝间流失了”、“难以理喻的少不更事”其中必有更多的不为人知的衷曲。“狂热于海恋”的贝壳,却让爱情死在“冷冷的沙滩上”殊为可惜。这样近于内心独白的爱情诗,应是诗人心路历程的重要阶段。梁南由“苦恋”而“苦吟”,其中个人的爱情悲剧体验是他苦吟诗歌的重要情感底蕴。在《诱惑与热恋》诗集的序言中,诗人敏歧说:“我不止一次听见读者称梁南为‘苦吟诗人’。这‘苦吟’,除了指艺术上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特定的内涵。因为自风雪泥泞中‘归来’,心上和肩上有着太多的重负,于是,希望凝重的诗篇中,如爝火,总燃烧着深沉的忧患。忧患,是对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因为是一个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许多诗人的诗篇中都能看到,特别在‘归来’的诗人中。”一方面,在诗歌的艺术追求上,梁南历来是字斟句酌,讲究推敲提炼之功,是典型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实践者。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干净,没有拖泥带水的乱象,警策简古,可谓掷地有声。另一方面,他的诗充满忧患意识,是对大半生命运歧路的诗意思考与感受,是对于自我人生、时代社会以及历史现实的洞察与反思。梁南的诗歌常常把经历中的爱情体验与时代社会的*治内容联系起来,把个体的情感经过象喻指涉等诗化处理,在融通中扩而大之,使诗意的内涵获得多元和丰富的可能。《我这样爱过》是梁南的短诗代表作之一,是组诗《我追随在祖国之后》中的一首,曾荣获——年《诗刊》优秀作品奖。《我这样爱过》全诗如下:我在爱恋中痛苦了一辈子/我一辈子都在痛苦中爱恋……/诅咒她,背弃她么?不!/我甘愿沉溺于爱的痛苦,/我宁肯毁灭于痛苦的爱。/我曾怎样浪迹于欢笑之外,/怎样在惟有痛苦、/没有爱的深深底层/蛰伏着,渴念着,长期隐埋。/啊!只有我才知道:/痛苦是爱的必要补充;/爱是痛苦永恒的期待。//当艳阳给了我补充,当春风把期待引来,/又一次我怀着凌霄花般鲜红的爱恋,/含着泪水,焦忧,忍着灼痛和疑猜,/苦苦去追求,去开花,去结果,/经受了千般万般风雨,到底,/我们的心彼此没有离开。/有一对识途的甘美的眸子,/传递着喜讯的温柔,望着我,/从遥远遥远的地方终于回来……//我这样爱过,真的,这样爱过,/从属于祖国的,融化在祖国身上的:/爱的痛苦,痛苦的爱!此诗是梁南“归来”的早期作品,发表于年第1期《诗刊》,是诗人的心血之作。虽然诗中有着明显的理念痕迹,比如“我在爱恋中痛苦了一辈子,/我一辈子都在痛苦中爱恋”,“痛苦是爱的必要补充,/爱是痛苦永恒的期待”,都是推断的方式,重视逻辑性,是一种理性的表述。但是,由于诗人的感受是独特的,又加之话语的情感化,而推断的逻辑中有一定的具象性,使其理念的表述散发出强烈的哲思的诗性光芒。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情感深沉、充沛,是以真情感人的优秀诗作,有深刻的*治内涵,与诗人自我的人生命运融于一处,可以称其为“*治抒情诗”。诗人把祖国比作痛苦追寻的爱人,他以坚贞、执着不改的信念,抒发了对祖国的一腔赤子情怀。“我曾怎样浪迹于欢笑之外,/怎样在惟有痛苦、没有爱的深深底层/蛰伏着,渴念着,长期隐埋。”诗人所表达的“爱恋”是一种刻骨之痛,这种情感像一条从心中流出的河,力度震撼,涛声动人。诗人倾诉心灵深处的“苦恋”情结,把不能遏止的警句式的诗思以情境化的形象加以烘托、衬照,营造了富有强烈但绝不浮泛的诗意感染效果。把自我的情感扩而大之,心怀忧患,心怀使命,心怀人间道义,心怀天下苍生,梁南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立于众多的“归来”者诗人中,他是特别杰出的一位。在长期文学和艺术的修炼过程中,梁南的艺术创造虽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是诗人对自己仍是严格要求,苦苦追求一种诗意的化境,努力而审慎地在“苦吟”的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行。在《追索红宝石和珍珠》一文中,梁南这样写道:在创作上,我始终是个失败者。我还从来没有结过一个成熟的果实,从来没有创作过一篇称得上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作品。我生怕被自身庸浅的惰力所累赘,每到雕虫涂鸦之时,总以谨严来约束笔头子,渴望“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把自己的泪化为珍珠”(卢那察尔斯基语)。令人内疚难堪的是,尽管我在不遗余力追索,缪斯的红宝石和珍珠,却不赐我半粒。就是这样一位在诗坛几乎被一致公认的优秀诗人,对自己写作的要求竟是如此严苛,其创作的严谨态度真是令人顿生敬意。比起当今感觉始终特别良好的我们之辈,总是满足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的水平,应该感到脸红心跳,应该知道诗人与诗人的差距。(未完待续)

监制:白雪松

审核:王文阁

编辑:李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评论邢海珍他的诗歌,在沉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