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庖丁解news(ID:paodingjienews)作者丨蒙鸣明
我大学读的是公共关系专业,在应聘到中新社之前,已经做了多年的快消品的职业经理人,还自谋出路开过米粉店、服装店。可以说,无论是专业还是经历,和传统媒体的需求都相去甚远。恰逢年当时的中新社柳州支社招聘记者,凭着从小对文字的敏感和爱好,就试着去应聘。没想到这一试,就开启自己“斜杠记者”的旅程。▲年9月3日,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蒙鸣明直播广西融安县山区微小学开学第一课。也许是因为“半路出家”干媒体的缘故,而且干媒体之前还从事过多种职业,我应聘到中新社后,就不守传统的“规矩”,为了传播,硬生生从一个文字记者,把自己逼成了能写会拍、钻研新媒体、玩直播、处置舆情、四处授课的“斜杠记者”。01
不甘寂寞的文字记者
年的媒体,仍然是纸媒的天下,互联网新闻网站才刚起步没多少年,微博还要再等6年才出现。作为媒体驻地方的记者,在现在看来,那时的工作实在是太轻松了,每个月只需完成数量不多的稿子就算完成任务,而且稿件非常单一,大部分都是文字稿件。跑跑发布会、参加个开工仪式,一个月基本就过去了。这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媒体驻站记者的日常。几年下来,难免会产生困惑,并审视自己的稿子:有人看吗?是读者喜欢看的吗?有多少人看?中新社主要以通稿面向海外读者,在国内主要的传播渠道是中新网,而当时互联网传播已经风生水起。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发稿方向,在完成通稿任务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到网稿上。和文字通稿不同,以互联网传播为主的网稿没有字数的限制,更注重图文并茂,以及细节和过程的呈现。为了适应这种报道方向,我还花多元购买了从事记者后的第一台相机:佳能G9,并从此钻研和爱上拍摄。▲蒙鸣明从事记者工作后的第一台相机,如今已变成他家里餐厅墙上的装饰品。那些年,与一帮纸媒记者一起去采访,我更愿意称自己是网络记者,纸媒拿出手的是发行量和大报品牌,我拿出的是稿件网络转载率。因为每一篇稿子,我都会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查看有多少网站采用,有多少留言。我甚至会去看每一条互联网留言,以此来判断哪类稿子受网站编辑的喜欢,哪些稿子读者更爱看。我还开通新浪博客,把写稿的过程和幕后进行分享,这也许就是自己最早期的互联网传播思维的积累。02
转战新媒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