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走进rdquo比ld
TUhjnbcbe - 2021/7/17 9:46:00

??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ID:zghwrm)

作者丨刘国昌

记者离不开“走”,然有“走近”“走进”之分。

有位媒体人曾说,“走近”是从物理角度说的,指地理位置的拉近;

“走进”则是从心理角度说的,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理。

这话有道理。作为记者,“走近”“走进”这两条,不仅都要做到,而且都要做好。

一、“走近”相对容易,但别“走样儿”。

编辑部制定的报道选题布置后,记者就要按要求走马出差。甲去东,乙奔西,到被采访的地方去。应该说,这种“走近”相对来说,是容易做到的。当记者的,哪能总呆在办公室啊?外出采访,这是记者们的家常便饭。但“走近”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别搞成“办公室搬家”:在宾馆里看材料,在会议上听汇报,离被采访者还有一段距离。这是决然不行的。人是下去了,但未真正“走近”。真正的“走近”,就是与被采访者地理位置的接近,要与他(她)们走在一起,面对面交谈。

二、“走进”较难,但有的记者做得不错。

“走近”之后,就面临着“走进”的问题。“走进”就是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能够心贴心地交谈,能把“心窝子的话”与你畅谈。但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没有点耐心和办法,恐怕难以奏效。为此,不少记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时任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董伟,当年为采访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人物“赵光腚”后代的现在生活,他来到村子里采访。采访时,他不是一般地询问,而是与乡亲们住在一起,“唠炕头嗑”。晚上,他们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拉家常,话儿越聊越多,越说越详细,越说越具体。董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且详实、具体、生动。他写的稿子不仅受到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的表扬,还在报社内获了奖。从董伟采访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做到“走进”有多么的重要!像董伟这样能把“走进”做得很好的记者,各地都有不少。但也必须看到,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到位、不够好:有的一见对方说活不多,就有点不耐烦,甚至偃旗息鼓;有的直来直去,问几个问题就作罢;有的没有铺垫、没有引导,就想直接找故事;还有的随意打断被访者的话语,使人家没有继续谈的愿望;……以上的诸如此类,都是做到“走进”的障碍,需要尽快改变。

三、“走进”需要耐心和办法

凡是在“走进”做得好的记者,都有一个好品格:耐心。记者采访有时比较顺利,有时则比较困难。其中原因不少,但从记者方来讲,缺乏耐心是其中一个原因。耐心是一个记者的意志力的表现。在下面的情况出现时,显得尤其明显:当对方不大配合你采访时,当交谈深入不下去时,当你想问的问题,对方不大愿说时……遇到上述情况时,这就需要你的耐心了。有经验的记者这时会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最后打开了对方的心灵。在这当口,记者的办法也很重要。传媒人陈安庆老师在介绍采访办法时曾说,首先,要通过寒暄问候,建立良好的采访氛围。第二,提问要建立在对被访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样能够深化谈话内容。第三,避免无新意的提问,那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重复。第四,通过迂回提问的方式,再逐渐提出一些尖锐敏感问题。以上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记者的采访逐步深入,把那些“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问题陆续讲出来。耐心和方法十分重要,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总结。(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完-近期热点文章◆必须得治,市县台的电视新闻稿得了5种病!◆案例

写好改好一篇电视新闻稿的8个角度◆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走进rdquo比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