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从吉A到浙B》的文章吸引了甬派君。
这篇文章刊发在今天的《吉林日报》上,整整占据了半个版面,作者曾毅讲述了从光明日报吉林记者站站长调任宁波站长三个月的生活感受。
作者曾毅
里面,既有对来宁波后的生活细节观察,也有对宁波做得好的“点赞”,更多的是,通过宁波的镜子,反思到吉林的“不足”。
从吉A到浙B,横亘在中间的差距,让这位“新宁波人”深有感悟。而这,想必也是《吉林日报》为何用如此大的篇幅刊登的原因。
甬派君把这篇报道全文转载,既以此飨派粉。当前,宁波正在为“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新坐标努力奋斗。我们也需要一颗对比的心态,赶超前面的队伍。
《吉林日报》截图
以下是《从吉A到浙B》全文:
从吉A到浙B作者:曾毅
从吉A到浙B,这个选择看起来是个下滑线。可是,截至到年的一组数字就能让你明白,为何我们单位在吉林省和宁波市两个分支机构的设置上是完全平等的。宁波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上,万户籍人口创造的GDP为亿元。在全国百城GDP排行榜里位列17。
5月27日,我在单位3位领导的接送中赴宁波报到。
初到宁波,举目无亲,不识一人。说实话,有点胆怯。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年的景象。那时,我刚到长春工作,同样的举目无亲,同样的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报到后,就再无和任何人的交集,竟有足足一个星期足不出户。我始终认为,被需要,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那一个星期,我一直在想,长春谁需要我。从艰难的自我推介、打开工作局面,到融入城市、自如生活,我走了很长的路。
14年后,因为工作需要,再次去面对陌生,这陌生里更夹杂着语言、环境、文化的差异。宁波,你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在车站送别了单位领导后,我开始了一个人的宁波生涯。房子是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按照高德地图找到地点后发现,虽小但基础装修都有,只需添加点生活必需品就好了。卖家具的老板成为我单独打交道的第一个宁波人。在送货的人走了之后我发现电视柜缺了一个门把手。给老板打通电话,对方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说师傅遗漏了,明天他亲自来给我安。第二天,他来装好后,看到我原来的餐桌有些摇晃,顺路帮我紧了紧。临走又再三道歉,说给我添麻烦了。
家里需要安纱窗,走到楼下见到一个正在停电瓶车的老伯,就问他哪里有做纱窗的。问清楚后我就按照他的指点往米开外的店家走。过马路时回头看到老伯又开启了电瓶车,也没多想。当我走到终点的时候发现,老伯竟然跟了上来,对老板娘说,她要做纱窗,是邻居,要做好啊!
在我住的小区,每到傍晚,就有一个阿姨围着每栋楼一路走一路喊,至今我也只听懂了一句:“门窗关牢”。问了其他人,才知道是居委会的友情提示。
于是,从每一个细节里开始感受宁波。
阿拉,如今这个上海人的代名词,却是出自宁波的话语体系。当年,宁波帮闯荡大上海,以钱庄和航运起家,创办了第一家交易所、信托公司和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他们控制了上海、天津乃至全国的商业版图,天下第一商帮搅动了近代中国。今天,“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代言。在这里不想多说宁波的历史与风景,因为这是自然的造化,当今的我们无法改变。我只想说说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
教育,想必是每个家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