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教学通讯》的创刊为标志,年,语文报社40岁了。常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个年头过去了,语文报社已长成一棵大树。在这棵大树的40个年轮中,融入了几代报人的诸多心血。在殷殷之血、晶晶之汗的浇灌下,语文报社这棵大树的根系愈扎愈深、枝叶也愈发繁茂了!历经40年历史雨水的冲刷,更加凸显出陶本一老师的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宝贵价值!我是语文报社创业历程的见证人、参与者。此时此刻,更加思念我的恩师+战友陶本一先生。摘几片记忆中的碎叶,回送给陶先生。说不上芬芳与清香,但叶脉还是清晰的……
担任《语文报》副总编辑时的李文锦
临汾·山西师院7排8号
40多年前的山西师大,高楼不像现在这么多。除了两幢教学楼以外,多数建筑物是平房。学院东北方向有一片相对集中的平房,正是院*委、院行*等重要部门的办公场所。另有几排则居住着一批大家共认的优秀教师和系主任们:有徐冰、张扬、邹君孟、杨孝方、徐虹、曾慕莲、陶本一、解中平、孙元巩、丁耀良、李吉生、赵佩玉等,这里既是他们的办公室,又是他们的宿舍。作为《语文教学通讯》主要创办人的陶本一老师,住7排2号。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的首间办公室兼资料室就在7排8号,大约14平方米。
开始,《语文教学通讯》主编由中文系主任阎宪康老师兼任。具体工作由陶本一老师负责,他是实际的创办人。首批兼职编辑老师有:倪以还、冯一健、傅毓钤、李春芳、林清奇、吕枕甲、张明健、丁耀良等。那时,刚刚打倒“四人帮”,这批久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焕发出空前的干劲,尽管办刊条件相当艰苦,大家都是在尽义务,但他们却毫无怨言。年那年,我念大三。陶老师忙不过来,常叫我帮他打打下手:登记稿件、整理读者来信、送稿、校对,帮助编辑《你知道吗》《小资料》等小栏目……
这一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陶老师的敬业精神——他总是从晚上九点伏案工作到次日凌晨三四点,7排8号的灯,常常是通宵不熄!这种以工作为重,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全社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创业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那时节假日从不休息,加班到深夜是常事,根本没有什么补助和津贴。二是陶老师的学习精神——他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科班出身,除了构思编辑计划、组织稿源以外,对“字体字号”“花边细线”“题图尾花”“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纸张油墨”“印刷装订”等无不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每编辑出版一期,都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和整本期刊的至美至善。三是陶老师的诗人激情——有两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语文教学通讯》创刊不久,收到叶圣陶先生给编辑部的回信和亲笔题写的刊名后,陶老师像个小孩儿一样欣喜若狂,一连几天,用他那圆润的男高音时不时放歌一曲;当他从广播中听到郭沫若先生逝世的噩耗后,一连悲伤数日。刊物虽已付印,他迅即以加印插页的方式,表达对文学大师的哀悼之情……
1979年夏,我一毕业即留校和陶老师在一起工作了。这一年,《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正式组建,到年末和1980年年初时,我和我的同学张发、靳保太、赵建功、秦溱等成了陶老师的部下。学校把平房第二排最西边的两间房分给了编辑部。这年,除了办公桌以外,编辑部添置了一件最值钱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
一两年间,《语文教学通讯》由双月刊变为月刊;由内部发行变为全国公开发行;由县级印刷厂印刷,变为太原印刷厂、山西省七二五印刷厂印刷。在全国同类刊物中,率先推出《鲁迅作品教学专号》《古典作品教学专号》《高考语文状元专号》《封面人物》《书法与书法教学》等高质量的专栏、专号,引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