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多条!
这是简阳家风荷乡教育文化主题村(又称”乡村会客厅“)项目上马之前,在当地的信息采集数量。
投资仅一个多亿的项目,在成都乡村体量并不大,但为什么会采集这么多的信息?最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者赶赴荷桥村,探索这个小村落里的大数据治理。
为什么?乡村振兴,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路于民荷桥村位于龙泉山脉以东,距成都市中心80余公里,全村多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历史上这里是省定贫困村,村民中三分之一是贫困人口。年,成功“脱贫摘帽”。纵向看,进步不小;横向比,差距还大。更重要的是,脱贫攻坚的大幕刚刚落下,乡村振兴的航程就已经开启。如何振兴?刚刚摆脱贫困的荷桥其实一脸迷茫。困惑时刻,四川知音元集团被当地干部招引过来。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乡村振兴全链条的综合服务商,他们之前的发展重心在成都西部。那里,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之所以从西到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响应成都“东进”的号召。“当然,能否干成,关键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公司董事长潘冬梅坦言,刚来的时候,确实也不知道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甚至当地有什么资源都不知道。一句话概括:家底不清,方向不明。拥有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堵点何在?一大堆的问号在等着潘冬梅。而这些问题不解开,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发展,要么南辕北辙,得不到百姓支持;要么脱离当地实际,成了无本之木。拉直问号,在决定具体项目之前,年4月开始,潘冬梅和她的团队使出了“笨办法”——走村入户进行田野调查。涉及的问题包括:这里都有哪些资源?都有怎样的人才?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想干的是什么?
是什么?6万条数据的碎片为乡村振兴“画了像”在信息采集表上,记者看到,除了对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外,主要针对居民的需求展开采集,例如是否具有培训意愿、目前的工作状态、目前的需求。信息采集主要围绕五大资源维度展开,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项目资源。“每个维度下还会有子项,譬如人才资源就还分为匠艺人、技能人员、管理人才这些,全部表单有30余个。”潘冬梅介绍,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公司专门组织了20多人的团队实地走访。整个采集过程主要分为调研企业、走访农户和召开座谈会三种方式,摸查各类资源招商需求、农民培训就业及精准帮扶需求、农副产品销售需求、乡村企业合作需求等大量基础情况。仅仅在平泉街道、平武镇及禾丰镇三个镇,他们就入户走访村民近2万7千户,共采集近6万条乡村资源信息。荷桥村第一书记邓勇几乎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给他留下了这样的感受,“工作量太大了。”一个多月的采集工作结束,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接下来,是信息的录入、整理、分析,几十个人,在炎炎夏日又吭哧吭哧干了一个月,这堆大数据的碎片,逐渐为荷桥村“拼”出了一张清晰的“画像”:——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美,但大部分都处于原始阶段,是沉睡的资源,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
——这里发展的愿望强烈,但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诉求不清晰,直接导致资源供需难以合理匹配;
——这里的资源分布广泛,但协同度不高,乡村产居体系缺位,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各方单打独斗,难以持续发展;
——这里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与产业匹配度不高,难以吸引人才,更留不住人才。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时代的号角,问题是前进的方向,找到了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方向。干什么?4万多条数据“唤”来一个乡村振兴会客厅在信息梳理和整理过程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团队的重视。那就是,如何形成乡村资源和市场精准对接的诉求,这占据了数据总量70%左右,一共有4万多条数据。通俗地说,就是当地丰富的资源缺乏一个展示、生产、交易的平台。这是荷桥的痛点,更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集体呼喊。民有所呼,*有所应。乡村会客厅项目应运而生。具体来说,他们建议简阳将辖区内22个乡镇的乡村资源集合在一个场景内,构建出简阳乡村振兴工作中关于展示招商、产业融合、人才培训、利益联结、基层治理、新零售的示范,打造乡村资源的会客厅。“这将解决每个区县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聚焦产业的研判,解决‘做什么’和‘如何集中示范’的问题。”潘冬梅说。建成后的乡村会客厅,“主人”是本土的乡村产品,包括自然风光,乡风民俗,农副产品,“客人”则是城市游客,商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市场供需双方的一次默契的对接,也是*府和市场之间的一次共鸣。人才留不住是另一个尤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