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成都日报32读书荟让乡村居民阅来阅好
TUhjnbcbe - 2021/5/25 16:37:00
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本报记者李颖文/图

题记

年第一天,位于大邑新场镇的“3+2读书荟”收到了第一份新年礼物,一位上海的“荟员”选购了15套新书再次捐赠给“3+2读书荟”。作为一个民间公益阅读推广机构,成立两年多来,“3+2读书荟”已经拥有赠书近6万册,注册志愿者人,进馆阅读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3+2读书荟’在创建之初就意识到中国最需要阅读的地方是农村。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农村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文化活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创建的初衷,一直伴随着“3+2读书荟”的成长历程。

“3+2读书荟”的出现,在成都,一场行走乡村的阅读推广试验也由此开始。凭借丰富的藏书量和志愿者资源,在7个乡村图书馆渐成气候的基础上,“3+2读书荟”于去年分别启动了“流动书屋”和“托管农家书屋”两大创新性公益项目,探索解决农村群众读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这两个公益项目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行。*府的参与、专业团队的介入,正使川西平原的农村公共文化焕发活力。作为成都市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典型样本,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上月17日下午,“3+2读书荟”总部办公室,负责人李佳正忙着整理资料,“马上要到温江区万春镇去,和当地*府谈农家书屋托管的相关事宜,前期工作都差不多了,预计下个月就可以正式托管。”眼看着乡村阅读推广的“阵地”又将扩大,李佳的脸上掩不住兴奋。

“农村阅读推广任重道远,基础是阅读需求的满足,核心则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李佳说,为此,“3+2读书荟”构建了“流动书屋+农家书屋”的模式。这被李佳称为“种子+培育”模式,穿行乡间的流动书屋播撒出“阅读种子”,固定的农家书屋则起到“培育阅读”的功能。

截至目前,“流动书屋”已有15个签约服务点,分别位于蒲江、温江、大邑。农家书屋已有大邑县鹤鸣乡一个示范点,今年一季度预计还将再托管3-4家农家书屋。“通过开辟乡村阅读‘试验田’,使阅读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培育良性的农村阅读生态。”

阅来

让流动书屋“停”下来

“各位乡亲,大家好,我是‘3+2读书荟’流动书屋的馆长邓淙源,我们的流动书屋设在村委会旁,提供免费阅读,开放时间为下午3点半至7点半……”上月28日下午3点半,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一则广播打破了山野乡间午后的宁静。

一个临时书柜、4套折叠式桌椅和一辆金杯车,就构成了“3+2读书荟”的流动书屋。“年中国好书”“14位大学校长推荐好书”“青少年必读世界名著”“儿童系列读本”……记者看到,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白色简易书柜里整齐地摆放了余本各类书籍。“书籍来源于‘3+2’的藏书,并根据农村阅读群体特征,选择了文学、医疗保健等类型的图书。”邓淙源告诉记者。

村里来了个流动书屋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广播后不久,流动书屋前就已经聚集了10来个村民。“每个月来两次,都是星期三下午,之前不晓得,听村里面的人都在议论,可以免费看书、借书,还有展览。”余淑英告诉记者,今天她是专程来办借书证的,想帮上初中的女儿借一些世界名著。

“现场阅读和借书都是免费的,交元押金就可以办一张借书卡,还书时退还押金。超过一个月可以免费续借。”邓淙源告诉记者,为保证阅读习惯的培养,流动书屋定时定点开展服务,每个点位每月服务两次,每次不少于4个小时。

“‘流动书屋’进入乡村,是‘3+2读书荟’于去年8月推出的又一创新的公益项目,它探索实践农村阅读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李佳介绍,除了免费借阅,“流动书屋”每年为每个服务点提供“—”的标准化服务,“20”即流动书屋每年为每个合作点提供20次定点服务,包括图书借阅、知识讲座、文化展览;“44”即知识讲座4次、文化展览4次;“11”即一场文化小分队演出和一次图书馆风景游,附加每年4期季刊、3期创意报和20次宣传报道。

天色渐晚,暮色中的田园飘起袅袅炊烟,邓淙源开始收拾书籍,流动书屋的车从乡间道路上开过,已渐渐成为村民们熟悉的一道风景线。

阅好

让农家书屋“活”起来

门、窗、书架用绿色油漆粉刷一新,窗台的木栅栏里种满了绿色植物,原木色的地板、书桌让室内显得十分温馨。一改传统农家书屋的面貌,位于大邑县鹤鸣乡牟家营村的农家书屋从“外貌”就透露出与众不同,“小清新”范儿十足。

“以前的农家书屋离小区大概3公里左右,远不说还经常没人管理,想看书、借书都不方便。现在的书屋就在家门口,宽敞明亮、环境舒适,书籍的种类和量都丰富了很多,还经常搞些活动,好得很。”75岁的周孝德爱看历史人文类书籍,他指了指正在翻阅的《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笑着说,像这样的书以前是没有的。

为方便居民借阅,托管后的农家书屋设在了村里人口居住最集中的思源小区门口。“我们根据当地居民特征,增加了儿童读物、家庭、养生、历史人文等书籍,并将数量从册扩大到了册。”李佳告诉记者,“3+2读书荟”还在当地聘请了一名群众专职负责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来农家书屋看书的人变多了。”鹤鸣乡文化站干事冉丽莎也是“3+2读书荟”的一名志愿者,她回忆,以前的农家书屋很冷清,几乎看不到人。数据成为更直接的证明,托管一年来,书屋周二至周日上午10∶00至下午5∶30都为群众免费开放,年开放量达多个小时,管理员付琼珍对两本登记册进行了统计,年阅读量达余人次,外借量达余人次。

去年年初,“3+2读书荟”与大邑县文体广新局签订协议,托管了鹤鸣乡牟家营村的农家书屋。“托管方负责对农家书屋进行装修提档升级,并提供每年3万元的费用,我们为其提供标准化的托管服务,包括增购图书、专人管理,以及乡村讲座6场/年、文化展陈4次/年等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李佳称,*府希望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盘活农家书屋,让它真正起到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这与“3+2读书荟”在农村推广阅读的想法不谋而合。

农村阅读之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年阅读量为4.39本。而同期法国人均年阅读量约为8.4本,日本约8.5本,美国约8.7本,韩国约为11本。

而广大乡村,逐渐城镇化的村民,闲暇时间被麻将占据。在经济落后地区,还有庞大的因物质条件限制,无法实现阅读的人群,乡村已然成为阅读洼地。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提升农村阅读的硬件环境,已建成农家书屋个,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实现每个行*村建成1个农家书屋。但,如何挖掘内生动力,让投入的资源“活”起来,成为一个新课题。

去年,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主办了场阅读活动进农家书屋,从7月至12月。“阅读需要引导,更需要阅读推广人,”市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农家书屋的软硬件配套仅仅是基础,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阅读引导,农民朋友也很难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希望集思广益,让专业的民间读书组织介入进来,带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才能让农家书屋更具活力。”

专家称,农村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是一场持久而浩大的工程,仅靠*府单方面行*手段无法有效推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专业性、有效性、持久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记者手记

*府引导、社会参与的

阅读推广机制亟需构建

“乡村公共文化重建”这一愿景看似宏大,作为“3+2读书荟”目前的掌舵者,李佳却意外地没有“野心”。“我们并不急于推广某种模式,当下的目标是让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价值和成效,产生示范效应,使其在成都各区(市)县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李佳坦言,阅读培养本就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实现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建仅靠单方面的力量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

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李佳发现目前农村阅读推广在资金投入、参与意识等方面仍然面临重重困境。“根据圈层经济实力、距离远近,购买流动书屋服务的费用也不同,分别为一圈层2.5万/年、二圈层2万/年、三圈层1.5万/年。”李佳算了一笔账,流动书屋运行一年的成本为一个点位2.5万,按目前15个点位计算,“读书荟”每年需要补贴10万元左右。

目前,“3+2读书荟”的收入来源主要为三个部分,社会捐赠、*府购买公共服务收入以及文创项目收益。“去年托管农家书屋成功入选成都市民*局主导的公益创投项目,获得了1万元的资金支持。”李佳表示,这是一个有益支持,但项目有效期只有一年,作为需要长期投入的公益项目,希望项目资金支持期能够延长。

而基层*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也有待提高。“今年,我们承办了市广新局场阅读活动进农家书屋中的91场,其中大多数对接单位积极性都不高,有的甚至直接拒绝,称当地群众只爱打麻将,不需要阅读推广活动。”

*府购买服务稳定性不强、托管方与被托管方需求不对称、资金匮乏等让李佳及其带领的“3+2读书荟”对目前的这场试验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希望能够尽快建立一个*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机制体制,形成合力,使公益项目能够有足够的、良性的生长时间和空间。”

资料链接

“3+2读书荟”是一家民间公益阅读推广机构和知识分享的平台,以服务乡村(社区)、服务青年为宗旨,以公益书馆+志愿者+读书荟为发展模式,倡导热爱阅读,并面向社会免费办理读书卡。其总部及第一家实体图书馆位于大邑县新场古镇,自年4月22日开馆以来,已在大邑、邛崃、温江、蒲江等地建成了6个公益书馆、1个文化展示馆,藏书6万余册,其中90%为社会捐赠,10%为自购。注册志愿者人,进馆阅读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

有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加入,捐赠图书成为一名“荟员”或成为一名志愿者参与阅读推广活动。

联系方式:

官方网站: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日报32读书荟让乡村居民阅来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