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普通的年轻人
成都日报发评论说她不过是万城市人口里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不应苛责。我想了想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又没办法简短的概括,所以在自己的地盘嘟囔两句。请评论员提炼与斧正。我真的很担心让她来“普通”成都的年轻人的形象。
当然求生欲强的话写在前面,任何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姓名,身份证号是不对的,继之而上的网络暴力更甚,我在群里看到了这一类信息,也没忍住出于疫情分享的心态发给了他人,但遮脸遮关键信息了,从自己做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提起成都,成都留给外来人的第一印象变成了不夜城,官方的词语叫,发展夜经济,媒体上,则是年轻、包容这样的词汇,餐饮呢,叫*饮食,而那些让全网印象深刻的事儿,比如九眼桥桥震事件,比如十一期间的成都MC事件,再比如这波疫情的“成都孙女”,也都不可避免的与夜晚与酒精有关。十年前成都给大家的标签印象是,大熊猫与美食,还有可爱的成都妹纸。现在提起成都呢,网红多,直播多,夜生活丰富,更别说由此产生的名媛或者WW的误解了。
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之前看一个链接说,全中国没坐过飞机的人有10个亿,上半年中堂说,6亿人月收入不足元,回到成都日报评论里的这句话,两天内辗转四个酒吧,也只是万人里普通的一个年轻人,看来某种程度上我连成都的普通人都不配当了。==。
我记忆里仅有的关于夜场(不包含清吧和酒店里最多营业到1点longbar那种)的记忆在于此前工作的一次年尾聚,以及几个景区的酒吧街,这近三十年的夜店经历,一只手是绝对数的过来(当然大部分是人穷的因素),属于没吃过多少猪肉但也偶尔见了一些猪跑的人,我身边的绝大部分人,一年也就零星几次酒吧,偶有聚会放松与商务招待场合。爱玩的夜店咖最多也就是每逢周末去放松一下。
我不否认,成都日报评论员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停止网络暴力,回归疫情防控,但这句,她只是成都万人普通的一个年轻人的描述,是真的会让,很多外埠的,不了解全貌的人,认为成都的年轻人,成天吃吃喝喝,酒吧醉生梦死,转场如喝奶茶。再这么整下去,城市的过度表达终将会遭到反噬,成都的年轻人,慢慢被贴上“不务正业”“玩咖”“夜神”这样的类“污名化”的标签,会让整个城市,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经营自己人生的那一拨成都年轻人无所适从且没有安全感。
她们玩,她们赚钱容易,她们时间自由,她们光鲜,但她们是成都普通年轻人的代表;
我们努力工作,每月拿工资,朝九晚五,我们黑眼圈,我们为成都GDP做贡献。
还有一些人呢??
他们和女朋友在两个校区,周末才能见个面,却因为这波疫情校连校门都没得出;他们订好了带全家出去度假的机票酒店,却要被迫终止行程,置孩子哭闹于不顾;他们半夜三点被敲门从房间里拽出来,睡眼朦胧检测核酸,尽管明天要上班;他们在学校周边开个小店,养家糊口,现在却要关店歇业,年都过不好;更别说无数企业定好的会议取消,策划返工,确定的方案毁约,干部群众全驱动防疫,这些人也没有错。他们才是万里面的普通人啊。
网络上有信息说她是酒吧工作人员,也有人说她是爱玩,如果是因为职业带来的传播更容易被理解,但如果是纯粹的玩耍带来的传播,尽管她也是受害者一方,但势必会成为其他人情绪的发泄口,这些情绪可能来自于临时取消行程的不爽,退订酒店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个人生活被无辜打扰的一些小愤恨。知乎上情感类话题下面有句万能回复,针不扎在你身上,你不疼。这里,我也想表达一句,拒绝道德绑架,相隔几千公里生活不受成都疫情影响的键*网友和部分咪蒙们,如何让集中隔离生活受到影响的邻居或者出差人士不苛责不埋怨。
上半年,我航班前一晚做了个精油按摩,又熬夜早班机,第二天上飞机体温过高,下医院做核酸,下飞机的时候,我跟大家道歉也解释了体温高的原因,但是仍然听见了有许多人骂我,挺不好听的,害人精之类的,我仍然理解她们,因为,确实是我,让她们在飞机上多呆了半小时,急救车把我接走了她们登记了联系方式才能下飞机。给她们造成了麻烦,被戳两句脊梁骨也是应该的。自己该受着了,吃两顿火锅安慰下自己就行了。
救护车上的我
打多了,我是一个宽容度非常高的人,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原因,但是不管从什么样的一个角度,我都不赞同,她是一个成都万人当中的一个普通年轻人这样的一个定义。停止网络暴力,回归疫情防控是应该的,但是还请不要把两天内连去数家夜店酒馆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去推而广之到万成都人身上去寻求共情和理解,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get不到点。我们不愿意对她的行迹怀有恶意,不代表一定要认同她的生活方式。这对大多数认真经营人生,努力赚钱养家生活的人也不公平。若真的有一天,如日报所说,成都的普通人年轻人都是这种普通的生活方式,那日报估计又会跳出来说,踏踏实实、朝九晚五方为人生真谛。
这是个人随笔,仅图图表达,杠精勿扰,别吵架。吵架请我吃火锅,当面吵。==!
这特么XX模板,真的是。。
我想做普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