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怀化微影像(ID:huaihuayingxiang)
作者丨杨壮
原标题丨两会笔记(一)“人小*大”——新闻访谈节目的几个小窍门
在联播中安排三、五分钟的访谈节目,有益于提升节目的权威性和新鲜度。权威性是指你访问到了别人访不到的重量级人物,新鲜度是说这种谈话秀既展示了主持人的另外一面、也不同于一般的解说词贴画面的消息类报道。所以,这个节目要有资源(好的主持人、愿意接受访问的大人物)才能做,要“人小*大”才能做好。
一、“人”,是选对嘉宾
访谈节目本质上靠嘉宾表现。只有表现力强的人才是演播室的贵人。一个不会讲的人,你请他来,就是砸自己的场子。请来的人,一要会讲,二要好看,三要好听。能说会道形象好,普通话、专业腔、俏皮话、中英文都能讲的人优先。千万不能光看头衔有多大、名片多抢眼。湖南代表团中,向文波是能讲的。
二、“小”,是话题开口要小
北京大学有个教授叫叶朗,他说研究生论文要写小题目,不要贪大务虚。三、五分钟的访谈节目就好比球类运动中的乒乓球,场子小、台子小、球本身也小,但它是“国球”,高手把它打的惊心动魄。
短小精悍的访谈也可以做到引人入胜。关键是题目开口要小,有弹性、可推挡,打得几个来回,打出很大的思想空间。题目设大了,就好像关公舞大刀,不是关公舞不动,是场子小了、时间短了也施展不开。题目小而巧,就好比飞镖,出手快、钻得进去、入木三分,而不是花拳绣腿,拳拳打在棉花上。
结合到中国制造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在“差距”“原因”“对策”上找点,落小、落细、落实,聚焦到教育、工匠精神等具体的点上。千万不要老讲成绩,而不重视对策。前面把现状看明白、把问题找准,对策可以连续剧一样讲他个三、四天。这就是“爬山虎”式的记者要有的范儿,做真新闻、真做新闻,就得这样。搞得好,这样的访谈节目,每天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道语言的大餐。
三、“*”,是说问话要有技巧
问话的质量决定了访问的效果。新闻史上很多经典,都是主持人、记者问出来的。嘉宾谈话的兴趣、思想活跃程度,都取决于问话。问得好,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可以一反常态、妙语连珠;问的不好,一个巧舌如簧的人也可能平平淡淡。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带笼子、挖陷阱,三十六计,都是为了刺激被访者。好的问话,可以是幽默、犀利的,也可以是霸道、睿智的,一定不可以是没有Q劲儿、不能给“对手”造成压力的。
四、“大”,是机位设计和后期剪辑的大气
访谈区一般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机位设计的大气体现在主持人与嘉宾布局要“守正”,从全景看、从中景看都要舒服,不能别扭,舒服的观感来自于“正”,而不是局促、紧张。正,就是上有天、下有地、左有空、右留白,正大光明,雍容有度。不能俯瞰、无需仰视。务要对称,*金分割。
剪辑时的思想逻辑一定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切忌东拉西扯、不入正道。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是艺术,同义反复、车轱辘话、口水话是语言垃圾。剪辑时画面逻辑是长短搭配、松紧得当,开篇画外音,过渡有特写,结尾用全景。
年3月5日
北京西苑宾馆
作者简介:杨壮,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先后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历任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委委员、副台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副总经理,现任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总经理。-完-近期热点文章◆必须得治,市县台的电视新闻稿得了5种病!◆案例写好改好一篇电视新闻稿的8个角度◆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