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说人话,很多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得了4种病
TUhjnbcbe - 2021/5/19 15:52:00

来源丨怀化微影像(ID:huaihuayingxiang)

作者丨杨壮

原标题丨两会笔记(二)添“花”不添乱——同期声使用的几个原则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是指采访对象针对某一事物接受采访、被摄像机记录、被剪辑在新闻成片中的言论。精彩的同期声,能给片子锦上添花;使用不当的同期声,往往给片子帮倒忙、拖后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治国理*新实践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系列报道中,花垣县委书记罗明的同期声,就是锦上添花的好例子。在《选准产业脱贫按下快进键》这一集,面对脱贫心切、急于求成的群众,罗明说:“你不可能说今天生小孩,明天小孩就会喊妈,后天小孩又可以再结婚,太快了不符合自然规律,是不是?”这样的同期声,在央视那么严肃的新闻节目中是少之又少的,冒热气、带露珠、有生气、原生态,花多少钱都买不到,一句顶一万句。

二十年前,长沙电视台有一条消息,得了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标题用的就是主人公的一句同期声,叫做《崽伢子,莫过来》。这句同期声十分逼真地把这条新闻的紧张气氛表现出来,同时也把洪水中解放*救人心切、老百姓心系战士安危的那种心情、那种社会氛围很好地捕捉到了。如果说,一条片子好比是一个美人,同期声就是美女的眼睛,顾盼生辉,是美女的标配。

实际工作中,同期声帮倒忙的现象也不少。不好的同期声,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打官腔,言不由衷、空洞无物;二是学生腔,辞藻华丽、言不及义;三是材料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四是市井腔,毫无诚信,形容猥琐。这些都不是人话,都有病。所以,使用同期声,要帮忙不添乱,把握好几个原则,要有标准。

一、宁缺毋滥,不好就不用同期声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开播之初,我对制片人下了一道死命令:不准使用同期声。试行一段时间,20分钟的《午间新闻》每天发稿达到35条之多,给人留下“节奏很快”“不装逼”的观感,在全国同时段新闻节目中排老二,第一是《新闻三十分》——这是禁用同期声带来的收益。为什么禁用同期声?因为我们长期不会采访、不会选用同期声、使用同期声没有标准。一放就乱,不如收紧。要知道,在现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还有多少新闻值得观众花30秒时间消费?所以,省省、静静,才好。

二、宁短勿长,同期声不超过三个短句

有些人用起同期声来十分任性,大手大脚,好像每一个出同期的人都是他的上帝,唯恐对其不敬,毫无原则地让人在电视屏幕上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往往是从昆仑山发脉,到五台山收场,洋洋洒洒,充当麦霸。错了!一条新闻短片的同期声不是用来发表“文章”的,要讲来龙去脉请在解说词中解决,同期声有且只有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没它,事实讲不清楚;有它,四两拨动千斤。这个“四两拨千斤”,是指把艰深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的表达能力、把基本的事实说得打动人心的情绪张力、把文字无法表现的内容表达出来的“特殊”能力等等。切忌把同期声当成关系户的“福利”,也不要认为没有同期声,就做不出一条片子。一般情况下,同期声不超过三个短句。要知道,每天的新闻不是你一个人包打天下。保持快节奏,这是必须的。

三、霸得蛮、耐得烦,才能找到“神同期”

好的同期声就像翡翠一样藏在原石当中,整体看是顽石一块,用强光照、用砂轮磨,就可能会找到不可多得的“好料”;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围着石头转圈圈,你就可能把这块好料创意、加工成一件绝世珍品!只要你用心去当“爬山虎”,用心去“传播心灵深处的声音”,用心“去讲有温度的故事”,好的同期声就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还是回到“十八洞村”,采访组记录了8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在央视联播五集只用了30分钟,片比达到:1。编辑对素材的熟悉程度简直是匪夷所思,随时可以根据时码找到后期制作所需要的“神同期”。有一集报道要表现十八洞村的穷和囧,就用了施全有媳妇孔铭英的这样一段同期声:“他家厕所以前在这里,那时候我刚回来上个厕所还要打伞,然后两根独木桥蹲在上面,差点掉厕所里面去了”。

年3月6日

北京西苑宾馆

作者简介:杨壮,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先后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历任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委委员、副台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副总经理,现任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总经理。

-完-

近期热点文章

◆必须得治,市县台的电视新闻稿得了5种病!

◆案例

写好改好一篇电视新闻稿的8个角度

◆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

◆“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

◆“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

◆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

◆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

◆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说人话,很多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得了4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