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有多久没有翻开纸质的书页了?你是否快要忘记落笔的感觉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我们大部分时间是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流连在bit平面的信息海洋,但那种来自电子设备的机械感,在某些瞬间可能会突然唤起我们心中关于纸书的记忆,岁月在脑海里纷至沓来:笔杆曾在手指留下老茧,笔迹如足迹成为惯性,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早在心头埋下了种子,化成不易察觉的习惯和偏爱。
在车马远、书信慢的年代,通讯系统不是一面四通八达的虚拟网络,那时,是由手写的信纸承担着点对点真实的分量。苍劲或娟秀,笔尖舞出了彼时的热烈或悲凉,鸿雁传书,含墨情深。在《两地书》一书里,收录了鲁迅与许广平在-年的35封书信,其内容大多是二人分享彼此生活中的闲事,却让人感受到了平淡的温暖,因为书信这种延时的联系方式稀释了琐碎内容的枯燥感,呼与应仿佛变成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封存的信札比起博客之流保留了一份私密和随意,我们现在习惯着快节奏的短讯,也怀念着情感饱满的长信,信代表着一种情怀,和一种仪式,可以致他人倾诉衷肠,也可以致“曾经的自己”。
还记得《故事会》吗?90年代,《故事会》凭借着那些通俗易懂的段子,读者人数曾达到15亿人次,那曾是它的*金年代。如今,虽然《故事会》还活着,但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新媒体的发展,很多曾经风靡大街的“古早”纸质读物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了。在少时的记忆里,是穿校服的孩子们在放学后穿梭于熙熙攘攘的街道,走向乘凉的老槐树下——那个四方的铁皮房,挑选报刊亭的橱窗内陈列着的各种杂志。如今,纸媒已经式微,去年,《成都晚报》宣布休刊,《纽约时报》的CEO也预言20年后将不再发行纸质版,纸媒的时代仿佛濒死了,但那个少年的零花钱计划、琳琅满目的解忧铺曾真切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
现在,电子书变成了读者们的新宠,它便携、容量大且能够交互,虽然有着这一切的好处,尽管设计师为之竭力制造纸的质感,但它终究不是纸书。书本从纸跨向了屏幕,我们由此得到更丰富的虚拟体验,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可感的阅读却被降维了。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书”-——《平如美棠》,它有朱红色的封面、毛边本的设计、裸脊线装,搭配上作者的画作,让它在细节上散发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它的美,也只有拿到手中掂量才能仔细品味,纸书诉诸更多的感官来体验阅读:听觉、嗅觉、触觉…印刷的墨香味可以治愈鼻子,书页翻动的刷拉声能愉悦耳朵,纸的质感抚慰着我们的手指,比起电子书,纸书更容易让人沉浸。
平如美棠
纸书不只是一种载体,还是文字时代的一个缩影,刻印在我们的习惯和思维之中。近几十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就算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记忆的精度和广度终究不如“百度一下”知道得更多,虽然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方式与人类记忆的模式类似,但是我们并未因此完全依赖百度,由“随意搜索”来代替“主动记忆”,我们仍然需要下笔,越是复杂的工作越是如此,因为“知识”并非“常识”,如果自身没有知识积累,不可能仅通过百度就写得出一篇论文。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字时代,我们习惯使用一本本可供翻阅的书来进行有机的知识整合,而非信息时代碎片化的机械匹配。学者喻国明曾说:“如果谁问到他具体的马列语录,首先唤起的记忆是依据发表时间编排的马列全集卷数,随后是那段论述在书中的大体位置和那本书的装帧和纸质特点,因为它们已经通过反复翻阅和理解,铭记在大脑里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思维仍然有着“纸”留下的印记。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流行风向,而流行也会不断轮回。能诗善画、香茶竹舍、文采风流……它们就像风里流转的靓丽又轻盈的羽毛,或随时间缓慢流逝,或在某个时刻又被后人拾起。
多年之后,媒介将变成更立体更高级的产物,我们可能不再使用电子终端,一副眼镜就能呈现虚拟世界,一个手势就能传递指令,或许那时我们又会产生对网络时代的乡愁,开始怀念闪动的电光屏幕,怀念敲打的键盘声了。
对于“纸”的留恋或坚守,是一种无法言表的主观体验,就像散步一样,走在路上时,云的形状、树的分布、墙的颜色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时光褪去,习惯的力量却会永存,作为纸阅读长大过来的一代,有些人更喜欢纸书,他们享受的是一种仪式感所带来的慰藉,在来来回回中,选择停留在令自己舒适的地方。
或许大多数事都是如此,无关好坏,只是习惯和喜爱。
YangHua
文字
游寒
编辑
李海珍
排版
李海珍
校核
韩冰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