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髓,成语的概括力、生命力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因此,在语文教材、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查中都有成语的“声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单纯的成语解释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结合语境,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灵活使用成语,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望文生义现象的发生,为初中语文的成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明晰范围,避免对象错误
成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其固定的范围,这是词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教师在成语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成语适用对象、范围上的固定性、单一性,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混乱使用的现象。
例如,初中生通常会混淆“巧夺天工”与“*斧神工”这两个成语的词义。在教学中,本人并没有直接阐明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而是先列举了两个成语使用的案例:“它是一个精致的水瓶,洁白无暇,光滑晶亮,有着柔美的线条和花纹,无数人都为它的巧夺天工而由衷赞叹着”;“太鲁阁峡谷壮丽的景色,*斧神工,天造地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两个成语在使用上的区别,辨别出“巧夺天工”主要是被用于描述人工制造的物品,形容工人的技艺极为精巧,能与自然相媲美,在例句中“巧夺天工”就用来形容“精致的水瓶”;而“*斧神工”主要被用于形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在例句中“*斧神工”就用来形容“壮丽的景色”。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中,拥有许多的范围明确的成语,除了“巧夺天工”与“*斧神工”之外,还有“豆蔻年华”等在使用性别上也有范围的限制,我在教学中不仅通过举例来明晰成语使用的范围、对象,同时还安排纠错的游戏,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找到成语使用的正确方式。
成语有着深刻的内涵,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辨析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成语自身的特征,通过相近的成语比对来突出每个成语的“与众不同”,为成语的理解、使用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推敲细节,杜绝词义重复
不同成语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不同的成语在个别时候也能互相通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部分成语在使用上的通用性,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成语使用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