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遇见巴塘,遇见ldquo团结包子r
TUhjnbcbe - 2021/5/1 18:40:00
白癜风能根治好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那种围脖形状、象征民族团结的包子,您品尝过吗?

在巴塘,我们遇见了这种“团结包子”,一桌人没有吃完一个,当然,不是因为它不好吃,而是它实在太大了,足足占据了一个蒸格那么大的盘子。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团结包子摄影

刘乾坤

那天,我们在一家藏餐馆坐定,等待一桌美食陆续到来。我对菜单上的“团结包子”充满好奇之心,向服务员提出可否看看怎么做,原本担心她会以“商业秘密”来拒绝我,哪知她热情地告诉我:“想学的都可以来看,我们这里的女子都会做。”

我来到宽敞的厨房,见藏族姑娘正在揉面。那面团绵实而柔韧,散发着小麦的芬芳。旁边有切好的土豆片、芹菜节,一起搁在大盆里,*绿搭配,色彩清新,撒上调料粉后,仿佛缀上了橙红的小花。

把所有食材混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包子的内馅。摄影

刘乾坤

姑娘转身去炒制排骨,那排骨在油锅里翻转,没有任何佐料,只散发出排骨本真的肉香。大概是火候到了,她拿了一个大勺舀出排骨,把它们浇在装着土豆芹菜的大盆里,只听得“哧”的一声,肉香菜香瞬间混合在一起。

姑娘又把揉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状,铺进蒸格里。接下来,她开始搅拌馅料,让排骨和土豆芹菜充分地缠绵交织。她把拌好的馅料码在面皮周边,又在面皮中间掏出一个圆洞,把中间的面皮往外搭,又把外边的面皮往里扣,循环一圈后,一个围脖形状的“团结包子”就做好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不折不扣,一气呵成。藏族姑娘笑道:“蒸笼里蒸上三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在藏族姑娘的巧手下,团结包子即将成型摄影

刘乾坤

翘首企盼,热气腾腾的“团结包子”终于摆上桌了,浓郁的香气顿时弥散在房间里。灯光的映照下,包子皮泛着微*的色泽,红亮亮的排骨从面皮里挤出来,裹着馅料的土豆片软软地搭在翠绿的芹菜上,包子中间还放着一碟鲜红的辣椒粉。我们馋涎欲滴,纷纷离座,举起筷子伸向那包子。排骨酥软、土豆块粉糯、芹菜却脆生生带着韧劲儿,那外皮更是绵实筋道,带着淡淡的甜味,我们一边吃,一边赞叹,每个人吃得嘴角流油,忘却斯文……

刚出锅的团结包子摄影

刘乾坤

做包子款待贵宾,这在巴塘有着悠久的历史。巴塘自古以来就是通商口岸,各地商人云集在此,这里的口味也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陕西商人、河南商人带来了面食,加上本地人在食物上的思考琢磨,就做成了以土豆与猪肉或者排骨混合做馅的包子,深得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喜爱。

年,巴塘的包子因为解放*的到来而获得“团结包子”的美名,留下一段佳话。当时,云南和西康地区已经解放,人民解放*第二野战*第18*奉命执行解放西藏的任务。这年六月,18*的先遣支队到达巴塘,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热情欢迎。按照习俗,大家就要蒸肉包子来款待解放*,但如果像过去那样一个一个地做包子,要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一一蒸熟啊?这个难题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巴塘人,他们把馅料包在一个个大包子里,一个蒸笼蒸一个包子,一个包子够十多人同时吃。人手不够,时间不够的难题就这样轻松得到解决。重要的是,大家发现,这个包子的味道实在太美啦!

团结包子便是将这内馅和面团紧密相连摄影

刘乾坤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个大包子叫做“团结包子”,赋予它民族团结、*民团结的意义。逢年过节,巴塘人都会吃“团结包子”。巴塘儿女几乎都会做“团结包子”。有人还戏谑地称它为“巴塘比萨”“巴塘月饼”,是啊,有这么好吃的包子,连月饼都被遗忘了,谁还吃那“舶来品”呀。

直到离开巴塘,我们的鼻尖上还回旋着“团结包子”的诱人香气……

作者简介

罗鸿,女,作家,四川南充人,现居都江堰,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散文专委会委员,都江堰市作协副秘书长,《成都晚报》专栏作家,作品见于《中国作家》《中国民族报》《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吉林日报》等上百类报刊杂志,部分作品选入各类选本以及中学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吾家有美》《此地有名》和报告文学《废墟上的小太阳》(合著)。

撰文:罗鸿编辑:杨曼嘉审核:刘乾坤咨询电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遇见巴塘,遇见ldquo团结包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