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一些大报新闻作品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用“说”“介绍”这样的字眼,而是基于新闻事实,合理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间接表达出人物之间的对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闻作品的灵活性,带给读者们美学体验。
.用动作来演绎“说”
让新闻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表述人物引语可以多使用动词,让表达更有色彩。比如,可以运用“嘱咐”“叮嘱”“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匣子”“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等表述等替换“说”等字眼。
例如,《人民日报》年03月20日刊载的《浙江: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写道:胡建平看完松了口气,仍不忘叮咛:“明天起见晴,赶紧安排好采摘劳力进场抢采新茶,不能马虎,要防着倒春寒!”文中多处使用“叮咛”等动词代替“说”,让单调的“说”内涵变丰富、更富有人情味,一位怀着急切心情、悉心叮嘱老乡的驻点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人民日报》年07月22日刊载的《唐山四十年》写道:解仁义主张往长远来看,“当时这家企业是有困难,但它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有优质的固定资产,有期待翻身的员工,不是包袱是金子!”作者没有刻板地写“解仁义说”,而是用“主张”这一动词代替。“主张”意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这篇新闻通讯中如果用“说”字显得分量不够,用“主张”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表达内容的含金量。2.用神态来刻画“说”
在新闻写作中,可以通过神态描写引出人物语言,使得语言与神态相得益彰,让报道更加生动传神。比如,可以运用“扭过头去”“眉飞色舞”“喜上眉梢”“话里话外满是感激”等。
例如,《新华日报》年月23日刊载的《一张照片,兑现承诺》写道:“高兴,真高兴,这都得感谢大妹子!”“大妹子亲自送来照片,俺俩一直盼着呢。”22日上午,徐州市小北门社区居委会,90岁的孟广兰老人和82岁的姬兰英老人手捧一张她俩的合照,直抹眼泪。记者并没有用“说”这个字眼,仅仅神态就将老人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再用“说”字,势必造成表达上的重复繁冗。《人民日报》年7月7日刊载的《司令退休之后》写道:三儿媳妇代百勇抢过话头,一脸喜色:“听俺叔的,开春买了两头牛。这不,大牛揣了满犊,一下下俩!二牛再过20来天也该下犊子了,赶上以前种30亩地苞米!”在这段文字中,“一脸喜色”就是一种神态描写,起到了点睛作用,再加上引语内容“土里土气”,整体表达接足了地气、没有距离感。而如果作者使用“说”这个字,就会淡化三儿媳妇的那种高兴劲儿,表达效果将会打折扣。
3.用心理来诠释“说”
在新闻写作中,用心理状态来诠释“说”字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心理状态不是记者主观臆测、凭空想象,而是通过采访了解到的新闻人物的真实心理状态。比如,可以合理使用“心里直犯嘀咕”“烦了愁”“心里盘算着”“心里打翻了五味瓶”等表述,客观诠释“说”字。
例如,《人民日报》年2月25日刊载的《老郭脱贫记》写道:老郭的老伴儿的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收不着,麦子也毁了。”在这段文字中,“着急了”既是神态描写,也是心理状态描写,通过“着急了”传达出老郭的老伴儿的内心焦急。如果作者直接用“说”字,那么就弱化了新闻人物焦虑的心情。《人民日报》年月26日刊载的《*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写道:牛玉儒不放心,亲手上前打开屋内唯一一个柜子———里面只有一袋面。他一阵心酸:“这哪行?过年不能光有一点粮啊!”“心酸”二字体现的是牛玉儒先生看到困难户,内心那种怜悯与愧疚交织的情感。用心理描写来代替“说”字,能够让读者们更能体会到牛玉儒先生爱民之心,一位亲民爱民的干部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闻泰斗”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多年来,这一理念得到了诸多新闻从业人员的支持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灵活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诠释新闻写作中的“说”,正是新闻散文化写作的有益尝试。需要提醒的是,在此类写作中,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步入“文字游戏”“写作炫技”的误区,造成本末倒置。以上仅是笔者粗浅理解,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完-近期热点文章◆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凤凰卫视管理层大变动尘埃落定,徐威、孙玉胜放弃体制内身份进入凤凰卫视◆“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