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充分认识媒体的新闻属性:“无新闻,不媒体”。
包括纸媒在内的媒体,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其中重要一条:稿子里有新闻可看。如果新闻性很差,或者没有什么新闻,那就有愧于媒体的称号。有鉴于此,一些业内人士说“无新闻,不媒体”。媒体要追求更多的新闻,具备更多有趣的新闻,已成为时下媒体创新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么,更多的新闻从哪里来?简言之,从工作、生活中来,其中也包括从会议中来。现在有些记者满足于“跑会、报会”,写常规稿,但善于从会议中挖出新闻,却应是大力提倡的。从上述的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有时从会议上挖出来的新闻,还真是大新闻,读者喜欢看。二是记者要牢固树立“到会挖新闻”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
记者采访会议,不是“清闲”,相反倒是“最忙时”。因为“挖新闻”的重任在肩,能“挖出新闻”不容易!如何“到会挖新闻”呢?有经验的记者大体有以下一些作法:1
从会议文件中挖新闻。
会议文件是记者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会议文件包括领导讲话、发言摘编、会议简报等。不要小看这些文件,记者要认真翻阅,有的要细心研读。重点是看看其中有何新闻线索,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跟踪采访。2
从领导同志传达的精神中挖新闻。
在有些会议上,相关负责同志要传达一些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这些精神也是发现新闻富矿的一条主要渠道,记者要特别留意。上面我们例举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的例子,就是一个“从中央精神中写新闻”的范例。据笔者了解,人民日报记者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他们去开会总能获得一些精神。这些精神有时也就一两句话,有时也写不成一篇独立的稿子,但对搞好报道确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这方面的事例不少。3
从会议讨论发言中挖新闻。
会议讨论发言有时蕴藏着新闻。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各个方面,会带来各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新鲜事儿。记者留意听会,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新闻线索后马上进行跟踪采访。以上几种作法,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记者赴会,首先要想着到会上去寻新闻、挖新闻。到会议上去挖新闻,应当成为记者的一个重要理念。惟其如此,写出的会议消息,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而扩大所在媒体的影响。(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完-近期热点文章◆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凤凰卫视管理层大变动尘埃落定,徐威、孙玉胜放弃体制内身份进入凤凰卫视◆“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