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传媒少帅溘逝同行扼腕痛惜六段录音成遗
TUhjnbcbe - 2021/4/25 19:13:00
来源丨WWK美篇作者丨魏文楷3月30号一大早,噩耗袭来!海南省广播电视台*组书记、台长孔德明博士因病医治无效,突然离世!
  惊闻噩耗,我泪如雨下……就在头一天,我还跟同事提起他,并分享了他应我之邀对我两个研究项目指导的六条留言录音。这六条录音,是七天前.....一切太突然,又怎能让人接受!
  我打开
  每段都是接近60秒的完整表达,逻辑清晰,节奏稳健,观点明确。
  一次次重温那些熟悉又温暖的留言,一次次潸然泪下.......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德明兄在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媒体经营管理与学术理论探索方面都成就斐然。我跟他的研究领域有高度的重合性,身居高位的他总是毫不吝啬对我的肯定与鼓励,这种谦和又豁达的为人处世风范,让人十分尊敬! 传媒业界、学界纷纷通过各种形式为德明博士的不幸离去表达恸惜悼念之情。我台*委书记、台长王晓岚也随即嘱我为孔台送去花篮,并带去唁电。我们,我们曾经欣然相约,等来的竟然,竟然是“遗体告别”!??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我在白沙门面向大海……
  今天,我为你守灵;明天,我为你送行;你,永远在我心里!相关阅读:哀悼

“踏上归乡的路”——送别孔德明同志!来源丨电台工厂(ID:radio_vip)作者丨小陈“在这一座没有冬天的海岛,我一遍遍地寻找,想找到春天的气息。"-—年5月29日夜里22∶30,德明先生给我发来最新发表的诗歌《海岛之春》。他说,"退休时,出本诗集,就叫《我的海岛我的海》。"先生是年从长春来海口工作的,年正好上岛15年,他说,退休以后想做个诗人或者书法家。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可以实现、但是还很远的愿景。我说,"好像退休年龄要延长咯"。"哈哈,那就再多做点事吧。"此刻,耳边仿佛又响起他生前爽朗的笑声,还有那温暖的憨憨的脸庞。如此和善,如此亲切,如此真诚。年3月30日,德明先生安眠于这个没有冬天的海岛,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人们和热爱的事业。享年52岁,上岛17年。如他的诗里所写∶"终于,我看见一群北归的候鸟,迎着信风,振翅飞行。"他就是这样,总是这样,和风细雨地温暖他人,却又义无反顾地担当责任;他就是这样,总是这样,低调地做人做事如水一般柔软又坚韧,勤奋地治学工作如火一样热烈又温暖;他就是这样,总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关心帮助他人难处,润物无声地凝聚带动团队前行。他是心有家国情怀的执笔书生,他是身体力行默默奉献的人民公仆。抛开那些身份加持的所有标签,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理想、追求公义、满怀深情,如此纯粹、温暖,又如此正直平和、令人舒服。此刻,我是如此想念他,如此地想念。想念他对信仰的坚定,理想的执着。正如,他在文章中的自述∶"在所有的颜色中,我一直偏爱红色,鲜艳、热烈、纯粹,比如燃烧的火焰、比如瓢扬的旗帜。"他说,"与其说我喜爱红色,不如说喜欢它所代表的性格-一激情飞扬、努力向上、坚忍不拔,比如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比如对良知和人性的执着守望、比如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上岛17年,我们认识16年,我没有听到他抱怨过,这个正直善良书生气的人民公仆兢兢业业,奉献到最后一刻。"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呗。"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他有自己的坚韧不拔。"做领导一定要有原则",他对底线坚守不变。他是孔氏后人,从小耳闻目染良好家风。从海口广播电视台到海口市文体局,再到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无论是新闻业务还是行*管理,他勤于打基础谋篇布局,他善于创新开疆拓土,他爱于三尺讲堂解惑布道,总是尽力对从伙伴的建议里找到亮点,总是尽心鼓励帮助同事找找自信,传达热爱,传播专业,获奖无数,事业丰硕。这些,组织上都会客观评价,同事们都铭记在心。他真的累坏了自己,但是那个勤奋热爱和无私奉献都是来自先生内心的真实和坚持。先生走后,医院陪伴在孔老爷子身边,他不断地说∶"我这傻儿子啊,一心为了工作啊!"我刚想附和安慰,孔老爷子就喃喃低语∶"我儿子像我啊!"我无法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作为父亲这应该是最高的褒奖。还记得有一次,闲聊中他给我介绍他儿子"孔维实"当时取名的来源时说∶"不维上,不维官,只维实。"是的,有些东西,是浸润在他骨血里的。想念他对生活的热爱,待人的深情。年,省记协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先生有感而发,几乎一蹴而就写作了一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自己一路成长的经历,有血有肉、细节入微足见对生活的用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字数不多的文章,直接点名道姓讲述彼此相处故事的就有21人。其中有提携之恩的台领导,更有后来成为他下属发展一般的普通同事,他却不厚此薄彼,而是平等而叙,犹如四季的花朵树木,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装点了他的人生,而他都一一倍加珍惜、一一装在心里。后来,先生把他同为新闻人的妹妹孔菲的获奖文章发给了我,题目叫《无论走出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如果先生在天有灵,他就会知道他的深情没有被辜负。四面八方的医院久久不愿散去,而80多高龄的父母忍住哀伤一路鞠躬到谢,人性的互动如此和谐平静、令人动容。不禁想起,无论级别高低,每年每个节日大家发的问候信息,先生总会认真逐一回复;不禁想起,集体活动他总会询问大家有没有车回去,要没有就送一送;他把大家记在心里,云淡风轻却满怀深情。想念他对我的教导,价值的影响。"眼里有活"这个词语是他背地里和夫人形容我的,他总是尽心尽力挖掘发现我的优点,而我总因为他的真诚而"信以为真",并一直激励我努力向前。年,他通过公开选拔到海口广播电视台担任台长不满一年,我是他全国公开招考的第一批员工。农村孩子容易比较淳朴,也比较容易拘束放不开手脚不够自信。工作便利,接触先生颇多。后来偶然的机会,改称了"老师",一直成为我对他最温暖的称呼,后来私下没叫过他职务。记忆里,先生每每亲自指导鼓励,每每找到机会表扬,充满宽容。后来工作虽不在一起,但是几乎每周必聊一聊,无所不谈。师母曾提醒我,他不太喜欢"唠叨",可是先生对我的宽容,"唠叨"后来几乎成为我在他那里得到的"特权"。每每工作生活有难处烦恼,他总憨憨嘿嘿地倾听、然后和风细雨地点拨,当面从没有不耐烦,让我舒心又解渴。眼前仿佛又浮现他的音容笑貌,他就跟家人一样,记得很多相处的细节∶偶到先生家里蹭饭,师母有一次给上中学的维实准备朗诵比赛的东西,我们饭后桌上就便练习。我对朗诵不自信,师母佯装生气"批评",我余光之处看到先生桌子底下拿脚踢了踢师母的脚,我本来紧张的情绪一下就放松了;还有一次,我和媳妇回老家,给先生顺道带一些本地的鱼虾,他几次推辞不过,我就带媳妇到家。不曾想,一到家门口小小的泡沫箱就破了,冰水流门口到处都是,我和媳妇有点手足无措。他转头就去家里拿了个小铁盆,蹲下就用手从冰水里捞鱼,还边阻止我媳妇∶"水冰,你不要碰"。现在想起当时的心情都是温暖和感动。诸如止此类的细节趣事,很多很多的鲜活细节,历历在目、无法忘怀。“领导者要慎独,要有朝气"他总提醒我,做事一定要有胆气有原则有热情。每每他发自己的文章来,我都习惯性的给予率性的"评头论足"。这种"大言不惭"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状态,源于先生的鼓励。我有幸成为他的同事一个月不到,他就给了我一篇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和谐"的论文让我提提建议,我还真的认真左改右改给反馈回去了,他接到后大大表扬了。没多久,我就知道那篇文章不仅获得全国奖励而且早发表到了核心刊物。我觉得自己真的"初出茅庐闹了笑话",找机会谨慎表达了我的不安。他哈哈笑了笑说,"—些改的意见真的很好的,我采纳了"。他对治学做事的严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肯定更是价值导向。当然,他从不贪功,有一次我帮他的课题做了一些基础材料工作,他出去讲课就不断点我的名字,说这个课题是和我一起研究的。后来,别人传给我听,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他的无私大义。特别是,他对我的这份情义和态度,我从他的言行和周边人的讲述中感知到,他珍惜遇见的人并且善待他们。比如他有一天大中午给我打电话,就为了给他带的研究生问志愿者服务的事。先生离开后,有一个他的同事说"孔台是我的一道光"。我一本正经地笑了笑说,"哈,他是很多人的光"。然后,眼泪就止不住了。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他,如此地想念他。我多么希望这候鸟是久违的大雁啊/一个个人字形的雁阵/带着我对海岛的感恩之心/踏上归乡的路"(孔德明,年5月)德明先生,一路走好。万千旅途,永远活在海岛最温暖最壮美的春天,还有那些爱您的人们心里。一一您的学生同事朋友小陈-完-近期热点文章◆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和“会议要求”有什么区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凤凰卫视管理层大变动尘埃落定,徐威、孙玉胜放弃体制内身份进入凤凰卫视◆“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媒少帅溘逝同行扼腕痛惜六段录音成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