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济新闻如何能ldquo下笔如有神
TUhjnbcbe - 2021/4/24 16:06:00
中科白癜风医院院长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来源丨庖丁解news(ID:paodingjienews)作者丨李晓喻

Hello,我是李晓喻,是中新社经济部记者。

有道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写经济新闻也是这个理儿。时效历来是新闻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尤其如此。能不能比别人更快一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稿子的“生死”。

写稿怎么才能又快又好?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唠唠。

01

速度找到“突破口”

要想写得快,首先得想得快。尽快找到好角度,写稿才有突破口,便于“一招制胜”。这事儿其实是有窍门的。第一,看变化。变化出新闻,这一点在解读重要会议、重大*策的时候特别好用。这些会议、*策的措辞绝对不是随便写写,而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体现了高层对相关问题的最新判断和决策。因此和之前的表述对比一下,往往能挖出不少猛料。▲全国两会上,李晓喻在人民大会堂附近采访代表委员。比如去年*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个“特别国债”是个有点历史(暴露年龄)的词,反正我和很多同龄人压根没听说过。特别国债究竟是什么?以前中国发行过吗?这一轮特别国债“特”在何处?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就有了去年两会期间我们的一篇爆款《特别国债,“特”在何处?》稿件链接:国是说事

特别国债,特在何处?再如,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开放问题说了这么一句话:“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是官方第一次提出“制度型开放”这个词。啥叫制度型开放?为什么当前形势下中国要转向制度型开放?怎么才能做到制度型开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搞制度型开放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什么影响?抓住这个新词做文章,稿子也就有了。▲李晓喻在年进博会上。除了引人注目的“新面孔”,有时候*策表述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也包含了极大信息量。比如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谈到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用了这么一个词:稳慎。但以前对这个问题,官方说法一直是“稳步”。为什么现在要从“稳步”到“稳慎”?这背后发生了什么?规划纲要还提出,今后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而以前的说法一直是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什么要提升?怎么提升?从这些“一词之变”反映出的开放新思路角度写,稿子也会有可读性。这种做法看似是最讨巧的,但想完全玩转其实也不那么简单。要对某个领域、某个话题有比较长期的积累,这样才能慢慢练出“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看出变化来。第二,找“意外”。其实就是要找出那些令人“万万没想到”的点。新媒体时代,抓住事件不同寻常之处做文章,有时候比四平八稳的稿子更受欢迎。比如去年因为疫情,大家普遍对中国出口业绩比较悲观,结果没想到本土疫情刚刚控制住没多久,4月中国出口就爆了个大冷门,同比增速飙到了8.2%。记得刚看到数据时,我第一反应居然是:妈呀,数字前面少打印了一个负号吧……这个时候不用多想,盯紧这个意外,解释好“中国出口为啥能这么牛”,就抓住了最大的新闻点。稿件链接:全球第一!中国外贸为啥“牛气冲天”?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常规新闻,也能找出“意外”。这些“意外”有时藏在报道对象身上。比如企业榜单类新闻,大家可能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新闻如何能ldquo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