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吴飞我的求学岁月
TUhjnbcbe - 2021/4/22 20:5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
我的求学岁月吴飞当前,各大媒体对北京大学原保安张俊成的自学成才事迹竞相报道,让媒体和网友赞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最强扫地僧”,北大保安队也因张俊成的事迹火了一把。看完张俊成的励志报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和求学岁月。我出生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联合村三组孙家沟,从村里的学校到乡里的中心校,再到县城的高中,换了三次学校,艰难的读完高中,在求学道路上几经挫折,凭着“读书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念和不满足当时工作生活状况,在当兵退伍后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坚持学习,我经过长达六年的刻苦学习,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考试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毕业证虽然只是一纸文凭而已,但是这张纸背后的挑灯夜战、酸甜苦辣、艰辛努力,只有我心里最清楚。劳累的四年“跑学”我的启蒙学校坐落在联合村二组谢家沟顶部的敬老院旁边,学校前的大路向北可以通往西岔河的瓦寨子,向东可通往到石墩河的烂泥湖等地,在当年不通公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学校可以说设在交通要道上。我家住在孙家沟下沟的田湾到学校大约有四五公里,我们“念跑学”(跑着到学校,跑着回家,早晚在家吃饭,在学校上课的一种上学模式),每天上下学一个来回有十多公里,每天早上天麻麻亮就起来弄点吃的(冬天天亮的迟,常常打着火把去上学),赶紧往学校跑,早上大多数时候是前一天的剩饭做成的油炒饭,因我上学的距离比别的同学远,每天我要比上沟的同学要早一点起床,早一点出门,否则赶不上上学的“大部队”,偶尔睡过头,起来晚了未赶上其他同学,上学的路上就成了“独行侠”一人赶往学校,还会受到老师的责备。九十年代初,上学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去上学的路要翻过七郎庙、经过拦门石、走过乱石窖、爬过野猪梁等地,几乎都是上坡路,上学往返全靠一双脚,因长时间的行走、跑步,至今我的双脚板上还有厚厚的一层老茧。“晴天一身汗、一身灰,雨天经常成为“落汤”鸡,雪天路滑摔得满身是泥。”是上学的真实写照。赶到学校上完四节课后,大概四点多放学后,肚子饿得咕咕叫,赶紧挎着书包忍者饥饿一路小跑回家找饭吃,农忙时节,有时父母到地里干活没有做饭,回家后得自己动手做饭填饱肚子后,点着煤油灯写作业,作业写完赶紧上床睡觉,上学的每一天都十分的困乏和劳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我在联合村学校读完四年级。如今我的启蒙学校即将消失,两间教室已坍塌变成一块玉米地,当年老师办公的两间小房子成了危房,摇摇欲坠的,让人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那时候学校有两个教室,一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在一个教室,学校的两位老师都是本村人,一位是我的伯父——吴大发老师,他是我求学路上的启蒙恩师,手持教鞭坚守乡村学校四十余载,在联合村学校教书近二十年,在十亩地中心校教书二十余个春秋,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为我们联合村乃至整个十亩地乡的子孙后代走出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亩地一带很多青年才俊都是他的学生,如供职于*公安机关的×××、供职于北京的阿里巴巴公司的×××、供职于陕西省人大的×××、医院的×××……目前四十岁以下在外工作十亩地走出去的人,几乎都是伯父的学生,伯父在十亩地一带是桃李满天下。另一位恩师是杨彩娥老师,也在联合村学校教书好几年,也为联合村孩子们的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伯父吴老师教了我四年,杨老师教过我一年调走后,调来的王老师、曹老师各教过我一年,最后堂姐到学校教了我一年,就这样我在村里的学校读完四年级。在这四年里我吃过的苦,至今记忆犹新,感谢童年求学的不易和艰辛,也感谢吴老师、杨老师等几位老师在我幼年读书阶段的淳淳教诲,让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童年在村小上学练就了跋山涉水、爬坡上岭、趟水过河的一路小跑的功夫,后来我参*入伍到野战部队的每月徒步野外拉练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而已。艰苦的住校生活在村里读完四年级,到五年级的时候,我到位于乡*府所在地的十亩地中心校读书,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开学报名去了位于卫生院旁边,有很大一块操场,操场边有十多棵比水桶粗的大树(后来上初中了才知道叫法国梧桐树)的学校,感觉学校比我们村上的学校大的多,三排房子呈阶梯形,有十多位老师,同班同学由五六个增加到二十多个,心中还有几分兴奋,对今后求学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期待。五年级后课业紧张,中午要提前半小时到校上自习,家里距离学校三四公里路,每天往返两趟,此时村里的同学都住校,没有“念跑学”的,所以只能吃住在学校,需每周日从家里带上米和菜,在学校大灶蒸饭,住在集体宿舍,那时候宿舍的床就是在地上铺上一层木板拼成的大通铺,我当时和来自邻村凤凰、十亩地等村的同学一起挤在一层的大通铺上,二层是读初中的学长们睡得地方。我们住校生就像古代考状元一样,要带上钱粮衣物等盘缠去京城赶考一样,带上铺盖被褥、米、菜等生活物品再带上一口大木箱用来装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我刚十岁,是家中老大,没有哥哥、姐姐照顾,拿米、拿菜、淘米、洗碗、抬水等这些事都靠自己独立处理,安排好一日生活,从而才能安心学习。住校生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四大难关”。一是“吃菜关”。那时候住校生每顿饭都是吃的是用罐头瓶或铝饭盒装的从家里带来的提前炒好的菜,冬春季气温低要好一点,菜可以几天,夏秋季节的时候,周日从家里带来的菜放不了两天就坏了,有时只能吃一碗白米饭,所以夏秋季节从家里拿的菜多是酸菜、盐菜或泡菜之类不易变质的菜,那时候只要每顿饭有菜吃就感到很幸福很高兴,那时从未担心什么剩菜含有亚硝酸盐吃了对身体不好的问题。二是“抬水关”。那时候学校没有自来水,取水的路不好走而且距离较远,从五年级到初三的住校生都要轮流为大灶抬水,取水的地方在学校操场下边的乱石窖堰渠那里,每天淘米、洗碗也得去那里,经常有同学的碗筷被水冲走,雨天去渠边常有人脚下踩滑不小心掉到堰渠里,全身湿透。我现在清晰的记得五年级冬天的一天早晨我和同学在为大灶抬水过程中,走到操场边,因路上有霜,脚下一滑,我和同学连人带桶都滚到了马路上,幸好此时路上没有车辆行驶,人没事儿,桶也没坏,我俩自认倒霉的同时捡起桶返回堰渠重新打好水,使出吃奶的劲儿,一步一步艰难地把一大锅笼锅水填满。那时我十岁,抬水从堰渠到大灶估计有五百米的距离,其中堰渠到操场的上坡路有一百余米,以后每次轮到抬水,我都小心翼翼,生怕脚下踩滑摔倒。有时候发洪水或者上游的三教殿化工厂排放污水,堰渠的水不能饮用时,我们得去花坪铁索桥对面抬山泉水,取水距离位置离学校大约一公里左右,每次抬水的路上要歇上几口气,才能把一桶水抬回去。三是“蚊子关”。每到夏秋季的蚊子特别多,经常把熟睡的我们咬得大包小包。由于集体宿舍,人多,物品多,环境差,宿舍的卫生状况不是很好,那时候很多同学身上有虱子,经常宿舍会有跳蚤和老鼠出现。四是“寒冷关”。那些年冬天的时候,特别的寒冷,印象中住校的那几年,冬天经常感冒,一方面是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防寒棉衣,那些年冬天都是穿毛衣过冬天,衣物穿得有点单薄,另一方面是宿舍太冷了,没有任何取暖措施,每天晚上睡觉一不小心就感冒了。只有度过这“四大难关”的人才能真正适应住宿生的生活和学习。经过五年级半学期的适应,我顺利闯过了住校生的“四关”适应了住校生的生活和学习,学习成绩从刚上五年级的十名左右到六年级时进入班级前三名,六年级时在全县的识字竞赛中,我得过奖,获得了上学以来的第一本“荣誉证书”。上初一时,谭家河村和案板沟村的小学毕业生也来到中心校读初中,初一时班上超过三十人,学习上你追我赶,此时我也不甘落后,铆足了劲,成绩一直保持着前五名,但此时,差点儿失去读书的机会了,当时全县初中布局调整,全县除了佛坪县中学意外,保留了大河坝、陈家坝、栗子坝三所中心校的初中,其他乡镇的初中面临着撤并,我就读的十亩地学校初中也在撤并之列,当年教育局的一位督学(没有记错的话姓石)到学校来了解过撤并初中后,我们去哪里读书的问题,班上的多数同学都发言了,条件好一点的说去县城读书,大河坝或者陈家坝有亲戚的同学说去有亲戚的地方读书,班上仅有我和几个家境困难且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没有发言,因为我们不知道能去那里读书,担心学校撤并后家里负担不起更多的费用,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可喜的是,最后在学校的积极争取,以及十亩地乡*委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县上没有立即撤并十亩地中心校的初中,此后保留了三年,我才得以安心地读完初中,当时我们十亩地的初中生成了幸运儿,同时也是十亩地学校的最后三届初中毕业生之一,我初中毕业时被汉中农业干部学校和佛坪县中学同时录取,在当时来说实属不易,由于当时全国的中专毕业生不分配工作而且每年上学的费用要好几千,经过和父母商量,我放弃去汉中读中专,选择到县城读高中,寄托通过继续读书跳出农门,脱掉“农皮”改变命运。为“一江清水送关中”,配合引汉济渭饮水工程建设,原来的十亩地学校已不复存在,十亩地学校的房屋已拆除,学校的地方已成为一块废墟,待三河口水库蓄水后学校的位置估计是一片汪洋,只有曾在原学校就读过的人会想起原来学校的一草一物。新的十亩地学校位于原来谭家河村小学的位置,虽然现在还保留着十亩地学校的校名,但是今日十亩地学校并非昔日十亩地学校。十亩地学校——永远留在了十亩地人们的记忆和脑海里。自卑的高中生涯早已熟悉乡下生活和学习的我在过了十六岁生日后,再次背上铺盖被褥等求学物品坐一个多小时的班车来到全县最高学府——佛坪县中学求学,当年高一年级有近二百人,每个班上有六十余位同学,都是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自认为学习成绩可以的我,在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没有进入年级前三十名,心里五味杂陈,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迷恋上看小说,为此专门到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消沉过一段时间。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转眼到了高二下学期要分文理科了,我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状况,决定选择文科。分科后,课程数目减少,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只有语文学的比较好,数学一般,英语是弱项,所以我加强了历史、*治、地理三门课的学习力度,抱着拼一把、搏一把的心态,经过努力,在高三第一次测验中我的学习成绩有了一些进步,特别是我的是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每次联考基本上都在一百分以上,成绩的进步要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文庆老师,他是全国有名语文特级教师。*老师在古文诗词和作文方面的精彩授课,对我的作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我经过一年多的勤奋努力,高考中,虽然成绩没有上本科录取分数线,但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超过专科分数线很多,最后被宝鸡某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录取,虽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但是努力没有白费,也算为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六年的自学之路

当兵退伍返乡后,按照“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农村兵安置*策,不甘心像祖辈一样在土地上刨上一辈子,我到天府之国的美丽成都开启打工生涯,因在部队养成读书看报习惯,元旦假期闲来无事,在翻阅《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时看到“四川省关于自学考试报名的通知”,我仔细看了下报名条件,逐一对照,我都符合,当时我就职的公司在锦江区,我初来乍到,不知道锦江区自考办在哪里,就拨打了电信查号台查到了电话号码,随即电话咨询了自考办的办公地址和上下班时间,刚好当时在报名四月份的考试科目,节后我轮休时打出租车去了位于牛王庙的锦江区自考办,报名大厅里人满为患,不仅有四五十岁的大哥大姐,也有与我年龄相仿的高校在读的学生,还有打工一族的帅哥靓女,在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下我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川大学的法律专业,我看了一下专科考试科目的十四门课程,有大学语文、“毛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当时元旦刚过离四月份考试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便提供了身份证复印件,随即采集了准考证的电子照片完成了报名注册,随后报考了四月份开考的大学语文和“毛概”两科,然后购买了教材和复习资料。此后,我在工作之余坚持看书自学,同事们周末休息大都去逛春熙路、逛荷花池或打牌打麻将,我雷打不动的坚持学习了三个月,四月份按时参加了考试,考试很严格,考场布置的和高考一样,考场周围拉的有警戒线,考试纪律和高考一样严格。在考后的六月份成绩就公布了,查询后大学语文六十五分,“毛概”六十二分,两科都考过,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六月份去报名七月的考试科目,同时领取了两科通过课程的成绩合格证,合格证上盖有“四川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的红章。发成绩单的老师说,小伙子不错嘛,一次两科都过了,照这样坚持学习,两三年就拿到四川大学的毕业证了。在此后的两年里我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加自考两年后我通过了大专的全部课程,申请了毕业证,在半年后我领取到了盖有“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自学考试委员会”两个大印的毕业证书,心里特别的高兴,为庆祝成功毕业,当天我请同事们吃了火锅。此后不久,部门领导知道我通过自考取得了四川大学的大专学历,把我的工作岗位调整了,待遇也随之增加了一点,真是好事连连,那段时间是我在外打工几年最高兴的一段时光。

我在取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报读了法律本科段的考试,本科有二十五门课,因我的英语不好,选择不考英语,要加考三门法律专业课,所以要考二十七门课程,因为之前在两年里考过了专科的十四门课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四年内考完所有课程。在此后三年里我除了上班之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学上,就连回家的火车上也不忘看书学习,在这种毅力下,我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考完所有课程,接下来要准备毕业论文。在准备毕业论文时去了古色古香的磨子桥四川大学老校区联系导师选择课题,我的导师是陈永革教授,广西人,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标准,但很幽默风趣。自我介绍后,他根据我的工作情况,给我布置了一个选题,必须在半年内完成社会调查形成论文初稿提交给他审阅修改,如不能按期完成,就赶不上当年的毕业答辩,意味着当年拿不到毕业证。为写好毕业论文顺利拿到毕业证,我用了三个月多时间,在完成社会调查后,一个月内完成了毕业论文,在第五个月时提交了毕业论文初稿,然后按照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最后导师认为我可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为止。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按照导师的要求我把论文背的滚瓜烂熟,在回答几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按照论文提出的解决思路,逐一回答,做到观点明确、口吃清楚、语言流畅,看到几位老师的表情,我觉得应该是通过答辩了。在等待一周后,终于等来了川大的电话,让去领取论文答辩成绩单,拿到成绩单后我看成绩一览打印的是优秀,心里悬了好久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此后,便提交了办理毕业证的资料,在半年后,领取了四川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我从参加自考到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前后六年时间,看过的书,做过的习题,去过的学校(考场),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戴的眼镜镜片从二百度增加到了六百多度见证了我的勤奋和努力,两张盖有“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自考委员会”印章的毕业证书是我勤奋学习的最好证明。这些年来,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从一名偏远农村娃到高中生,高中生到解放*战士,从农村退伍兵到打工仔,再到全省招考的社会工作者,学习陪伴着我一路走来,让我拥有了一份谋生的饭碗,感谢学习带给我的收获,带给我的快乐。今后的学习之路我继续衣带渐宽终不悔,继续上下而求索,希冀着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赢得未来。吴飞,退役*人,省招社会工作者。出生于孙家沟田湾,当兵服役于彩云之南,打工求学于天府成都,省考回家乡服务于为民解困的民*事业多年。自幼喜欢读书看报,有多篇新闻报道见诸报纸、官方网站、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飞我的求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