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品文天府期李白的幸与不幸
TUhjnbcbe - 2021/4/18 19:19: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点击播放音乐

李白的幸与不幸

作者简介:

王长绪,遂宁射洪人,成都市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员。在《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事》,《思维与智慧》,《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晚霞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多篇。

微评手记

*维生荐语:

唐朝与今天,岁月步伐已越过千多年。诗仙李白的撩人诸事,人成过往后世领受许多。诗仙的幸与不幸,这篇短文读之,可让你感知诗仙上天垂青的幸之快意,也能触觉到当时遭遇红尘太厚,世情浇薄的般般不幸。

李白的幸与不幸

王长绪

李白的人生是不幸的,但也是有幸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生于唐代碎叶城(今*哈密市附近),后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李白十岁能通诗书,十五岁好剑术,三十岁就以诗文知名天下。公元年,34岁的李白乘船顺涪江而下,经重庆,出三峡,第一次到了京城长安。他是为送诗稿和求仕而来的。有法次去紫极宫,不料遇见了官场诗人贺知章,打过招呼后,李白赶忙从衣袖中呈上诗本《蜀道难》和《乌栖曲》来。贺知章对李白的诗颇为欣赏,立马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来与李白共饮。然而,李白在长安等了一年都无入仕消息,只得悻悻然抑郁离去。

李白天生有才,而且才高八斗。天宝元年(年)41岁的李白,终于有幸得到贵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赏识与举荐,跻身翰林院,成了一名正式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要不如此,不知李白还要等待多久才能跨过科举(那道高门坎)进入仕途!

为何有如此一说?因为在唐代,读书人要想入仕,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出身名门贵族,上辈或祖上有人是做官的,可以不应科举,得到特殊照顾,或经某些官员的举荐或录用在自己的门下做事;二是平头百姓家庭,除了读书应考,别无他路。

李白在41岁前,为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呢?难道是屡考不中灰心了么?不!其实李大诗人一次也没参加过朝廷的考试,甚至连野史都无记载。为何不去考?李白自说,我是天才,哪有天才去考试的。然个中原因却是因朝廷的两项不合理的规章,剥夺了李白参加高考的权利。其一,是犯罪之人的子弟,不能参加科考;其二,凡商人和做买卖的人家,其子弟不能参加科考,包括你的近亲是这样的人家,都不行!由此可见,开明的唐代也搞株连*策。不幸的是李白两条都占。因为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祖籍是甘肃天水人氏,祖上因在隋朝获罪被流徙中亚(泛指*诸地),父亲又从事经商,所以李白本可以参加朝廷科考的资格就这样被株连*策给剥夺了。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唐代,李白的父亲要把一家人,从*迁往四川江油的青莲安居,没钱没一定的信息,是万万不行的。江油虽属山区,但青莲却是一个毗邻江边的小平坝子,也算鱼米之乡。所以李白不愿参加高考,那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托词。但李白确确实实是一个很有理想又很有抱负的人,他决不肯辜负父母对他的养育和期望。自打成年之后,他便有了要想从*的抱负,他仰慕憧憬过不少颇负盛名的古人,希望能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的诸葛亮那样,能像“八十岁遇文王,九十岁封为齐侯”的姜太公那样,辅佐天子皇帝成就大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人生和智慧。但让李白没想到的是,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即便自己满腹经纶,但连考场都进不去,又怎能跨入仕途呢?既如此,那就自己创造条件吧,等我李白把诗写好了,看你们用不用我?然而,李白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是不适宜于在官场做事的。就像晚于他几百年出生的寇准和苏轼一样,由于性格的缺陷,都是不适合做官的。当然,李白不可能穿越到还未降生于世的宋朝,从寇、苏身上和他们的不幸遭遇中,吸取经验教训。李白进到翰林院后,“问以国*,潜草诏诰,人无知者”。由于求贤若渴的唐玄宗对他也崇敬有加,“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唐玄宗为了迎接他,竟下车徒步相迎;如见绮皓(此以汉代商山四皓作比)。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无臣子在皇帝面前能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而唯有李白享受到了。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简直让众大臣都顿生嫉妒恨。以致在多年后,李白回想起来都忍不住要飘飘然曰:“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王公大臣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然而,面对大好机遇,锦绣前程,李白却没有很好把握,而是仗恃玄宗宠爱,傲视一切,狂放不羁,据野史说,李白写《清平乐》时,是由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此事虽难证实,但李白狂傲的气势是存在的,这从他的诗中已显露无遗。诗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意思是连孔子和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可以嘲笑轻看,更何况朝廷中的那些臣僚们,谁还能入他的法眼呢!终于,那些被他不放在眼里的权贵们要开始修理他了。先是高力士从他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诗句里,以一个莫须有的隐喻,挑唆杨、李关系,将杨贵妃拉入了‘倒李’行列——因为赵飞燕历来被历代史家都称之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杨贵妃还不恨死李白吗?再是李白的《梁甫吟》一诗,被权臣李林甫诋毁为丧钟,大扫玄宗的雅性。有了这三个人在玄宗耳旁不时地吹冷风,李白还有好果子吃么?仅三年时间,李白就被玄宗“賜金放还”,逐出了朝廷,成了一名怀才不遇的漂泊诗人。天宝三年(公元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遇见了也是怀才不遇、正蹭蹬在此的青年诗人杜甫,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见面了。李白比杜甫虽要年长11岁,但两人却一见如故,谈话十分投缘。随后,两人便结伴游历,作诗唱和,好不悠然乐哉!与诗友杜甫等人几乎游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胜水的李白,然心中出世与入世的两种思想,仍然常常在激烈地斗争着。因为李白的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十分广泛,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以外,还浏览诸子百家。加之天资聪颖,在少年李白的心中逐渐就萌生出了长大后,要建功立业的*治抱负,要做君王的辅弼大臣。这也构成了他未来作品豪放旷达的思想基础。说李白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治抱负,这也绝不是笔者凭空想象和杜撰。仅以他(《与韩荆州书》(一封信,后人简称为《与韩荆州书》)为证,其中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意思是希望得到荆州刺史韩朝宗的举荐。因为此人出身官家,以向朝廷推荐人才为荣,而且经他推荐的几个人已经做了官。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没官职又怎能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天宝14年(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当时,李白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不料此时永王李璘正出师东巡,在庐山与李白相遇,李白应邀入幕。入幕后,李白劝李璘灭贼,不久却兵败,李白因此入狱。后经宋若思、崔涣生等人从狱中救出,并跟随其到了武昌。宋、崔二人再次向朝廷推荐,不料反被流放夜郎,而且判处的是长流,即终身流放,不得复还。此时,李白寿数已到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催人老”,不由更感忧伤。乾元二年(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大旱,号令大赦天下,李白获得自由。然生活却无着落,有两年时间都依靠他人救助为生。李白无奈只得返回金陵,投奔到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门下。次年便因病染沉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61岁。对于李白的逝世,有三种说道:一是病逝;二是醉酒而逝;三是溺水而逝。至今似无定论。无疑,李白一生是不幸的:其一,出生在一个祖上领罪的官、商之家,而斩断了仕途的科考之路;其二,因作诗了得,虽有幸得人举荐入了仕途,但偌大的官场却容不下他这类秉性狂放的人,被逐出了朝廷;其三,流浪、流放,晚年的生活十分穷困,有时食不果腹,衣不暖身,近似行乞一般。然李白又是有幸的,如若他官场顺利,也许(当然这只能是也许)在历史上就只是多了一个享俸禄而无所作为的平庸的官员而已;也许正是他家庭出身的禁锢和玄宗的“賜金放还”,反而才得以成就了他那顶千年不朽的诗人的桂冠。当然这代价,也未免太沉重了些。从他的诗歌成就来说,所以他又是有幸的。

刊评顾问

稿约

《品文天府》系官方公共号微刊传播高品质文学艺术作品的平台。

《品文天府》微刊每年发表的作品,将集中编辑出书,每年一卷,赠送全国各大图书馆和作者收藏。

赐稿本微刊,必须是首投的原创作品,同时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

本微刊采用来稿,有修改权,评论权。

本微刊每期作品传播,凡阅读达人以上,都在年底付与作者稿酬。

投稿可扫本微刊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文天府期李白的幸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