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写材料高手总结的公文十大技巧附讲课视频
TUhjnbcbe - 2021/4/18 19:17: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来源丨公文帮(ID:gong_wen_bang)

作者丨公文帮

原标题

熟悉文章里的机关,做好机关里的文章

十几年横跨*企商教机关的工作经历,总让人感到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写材料,二是准备写材料。写材料,是机关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体现自身话语权的主要形式。这三个月,因为要制作《公文写作十大技巧》系列视频课,也是任务倒逼,干脆把这些年在机关写公文材料的心得体会都梳理出来,形成系列化的文字输出,与各位读者商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整编的,仅为全十集视频课讲稿的精简版,侧重于心得、体会、感悟,没有收录案例。诸位看官如果觉得本文缺乏案例看的不过瘾的,可以与视频对照起来看。

一、立意高远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对公文来说,就是文章所确定的文意,一般指公文的主题和思想内容,可以是公文的大标题,也可以是文中的主题句,用来统领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如果把一篇公文比作金字塔,那么塔尖就是立意,棱边就是架构,底座才是文字。立意这个顶点的设定,决定了这篇公文是“巍峨的山岭”,还是“低矮的土丘”。刘伯承元帅曾经讲过,写文章要“凤头、猪腹、貂尾”。“凤头”就是立意要高远,犹如“凤头傲然”。那么,立意多高才算高?多远才算远?这个概念很抽象,也不好量化,关键是解决好“点、线、面”三个问题。一是定准“站立点”。站立点,这是一个决定行文方向和立场的根本性问题,是若干“0”之前的那个“1”。毛主席曾经有过形象的说法,“把屁股坐过来”。屁股决定脑袋,定准公文的“站立点”,首先是要坐正屁股,解决给谁起草、为给服务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治立场、人民情怀、核心价值。坐正了屁股,再谈什么抬高站位,“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登高望远、一览众小”,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战略意识、宏观视角、长远眼光,这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这样,写公文方向才能对路,境界才能打开。否则,本来是为单位写的材料,但写出来怎么看都是自己的或自己那个部门的;甚至写出来的东西,都不是这个阵营里的,反而无意中给敌人抬轿子吹喇叭造声势,这就是从根子上不对路了。站立点上出现了问题,任凭妙笔生花也无法弥补。二是适度“上纲线”。立意,重在“意”而不在“形”,要有“更上一层楼”的眼光,善于上挂下联、“上纲上线”,在更高层次上寻找“挂靠点”,解决好写多高的问题。但上纲上线,难在尺度。如果高度不够,或者就停留在“就事论事”“有一说一”,就显得格局太小、视野太窄;如果无限上纲,则又会因“帽子太大”而支撑不住。总体来说,应注意把握好一个“适”字:适合身份、适应时势、适度拔高、适当拓展,实现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恰如其分”的把握。掌握不好这个度,单靠文字去冲击高度、“说大话”,故作高深,或者一惊一乍,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就成了骗取点击、骗取流量的网文。三是控制“辐射面”。要善于突破本系统、本单位的一些过于具体的情况,善于突破个人的惯有的思维定势和认识局限。来了材料任务,都要有头脑风暴,天马行空、碰撞火花,一定会有一些若明若暗、时隐时现的思想“幽灵”。这个时候,一定要善于“抓灵感、抓句子”,要从海量的资料之中,从各类情况之中,从自己形成的各种思想火花之中,找到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原始句子”,提炼出点题破题、统帅全稿、征服人心的主题“金句”,解决好辐射面的问题。第1集立意高远二、文眼鲜亮

所谓文眼,是公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是最能够体现公文精神的凝聚点、统领点,一般有大眼、中眼、小眼。“大眼”,就是文章的总标题,解决的是立意层面的问题;“中眼”,就是公文的核心观点和各级观点,解决的是文章的“四梁八柱”,是框架层面的问题;“小眼”,就是预设在行文之中的若干处表述,相当于相声里的“包袱”,解决的是文章“增色”层面的问题。“棋无眼则死,文无眼不活”,要特别重视文眼、重视观点,下功夫把眼做“鲜亮”,若干个闪光点构成四梁八柱,在统一的色调下异彩纷呈、千姿百态,支撑起一篇好文章,提升公文的生气和感染力。

一是“精准点穴”亮文眼。武侠片里的“点穴”,要求精准,不能一线平推,平均使力,一定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做文眼也是如此,要有鲜明的指向,善于穿透弥漫于表层的迷雾,有针对性地直接奔着问题去,找准问题、把握要害,直达事物本质,提炼出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话,以准确、简洁、鲜活的文字表述,实现对所论述内容“七寸”的准确点射、一剑封喉。

二是“层层递进”布文眼。要善于将若干个观点、若干个文眼,按照特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谋篇布局、排兵布阵,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搞成一个“组合套装”。要注意布局要“平稳”,不能“鼓包”;各问题之间要“平等”,同一层级的观点要讲究“辈分”、“门当户对”,由此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文气脉络。

三是“嫁接变通”造文眼。合理借用“他山之石”,结合行文实际情况和语境,以直接或适当改造的方式,转接移植到有相似之处、可以贯通的部分,灵活变通,为我所用。通过嫁接变通,把一般性的话变成有冲击力的话,把普通的话变成耐人咀嚼的话,把平淡无奇的话变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话,让观点闪光,让材料出彩。

四是“数字统领”聚文眼。用数字来表达观点、概括观点,其好处就是简洁、明了、清晰,可以用一句话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包含进去,同时又便于记忆。数字概括可以说是我*我*的一大发明,如“三大法宝”“十大*事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个有利于”“五个一工程”等等,将一些比较复杂的思想、概念、思路,用一种极其简洁干练、短促有力的方式予以呈现,且一经了解其内涵,就能牢牢记住。但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能滥用,用一处是锦上添花,处处用就是“辫子戴花”,都是看不出实质性信息的数字堆积,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第2集文眼鲜亮三、思想为王

常常有领导会说,这个材料的思想性还不够。什么是“思想性”?我们不去探究它的概念、它的定义,只谈一个直观的感觉,即:在这种语境下,“思想性”更多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思想性不足”而言的。要让别人觉得,你有“更深一步的认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触发人的启迪和思想。并且,要具体落实到材料的观点、站位、立场、论述等各个方面,就好像无孔不入的广告,全方位地渗透体现。那么,材料的思想性从哪里来呢?

一是从深刻揭示本质特征中来。讲一项工作,有没有讲出本质的特点、有没有讲出内在的特征,是衡量一篇材料有没有思想性、思想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尺。

二是从精辟阐述主张观点中来。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在材料观点上下了一些功夫,观点列得很好,与此对应的论述也有了。但是领导在审查的时候总觉得讲得不够、不准、不透。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没有把观点打开,没有说清楚、说明白、说到位。我们常常讲,纲举目张。如果仅仅是“纲举”到位了,但“目张”还不够,那么好的观点就成了单一的“贴标签”。一个材料,不仅要有好的观点,还要有精辟的论述来支撑观点。

三是从深入分析矛盾问题中来。问题导向,始终是机关公文的根本指向,是以文辅*的价值体现。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矛盾问题的揭示和剖析。对问题的表述,是比较难把握的。这是一个材料非常要害的部分,它直接体现出材料的思想性,更体现了一级机关的水平。

四是从凝练升华工作要求中来。机关文字材料里,很多都要提工作要求,提好提准工作要求,也是材料思想性的体现。一句话,就是要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形成观点,在形成观点的基础上深刻论述,在深刻论述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就像降龙十八掌一样,环环相扣、延绵用力,文字材料就不愁没有较强的思想性。

第3集思想为王四、概括到位

所谓概括到位,简单地说,就是文字简练、干净,但包含内容却很丰富。一篇材料,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就像金刚石一样,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综合性比较强的公文而言,往往需要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要把该体现的内容都有所体现,又不能片面追求信息量而面面俱到,搞成包罗万象的“一锅粥”,这就对文字的概括力、表现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是概括全貌要“高度浓缩”。常常有领导批评一篇材料“一锅汤”,提不起纲来,就是没有把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很好地提炼出来,抓不住要点。毛主席当年为抗大题词“坚定正确的*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来这三句话、八个字,林彪概括为“三八作风”,非常简洁、明确、易记。这种用数字来高度凝练的概括方法,比文字更加简洁、明了、清晰,有助于阐述一些比较复杂的思想、概念。

二是概括做法要“拎出环节”。常常要总结做法、提炼经验。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反映事物、开展工作的主要环节拎出来,把一些次要、不重要的、无关紧要的环节略去。最主要的环节,就那几个,要扣准。不能轻重不分、大小不分,到处乱抓,搞成“螃蟹吃豆腐——抓的不少,吃的不多”。

三是概括特征要“精准画像”。要抓住事物最具有个性、最与众不同、最能说明问题的特点和特征,勾勒出生动简洁、不蔓不枝的文字画像。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章节有句“那雪正下得紧”,寥寥数笔,信手点染,就是一幅风劲雪大、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写意画,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反复咀嚼。

四是概括成效要“凝练升华”。把工作成效概括好,非常重要。对一项工作任务,如果对工作成效概括得不充分,甚至就没有概括出来,在很大程度这项工作效果将会打折扣,甚至有的时候会白干一场。因为不总结、不宣传,就没有人知道你干得怎么样,久而久之就被淹没了。对工作成效的概括,既要精准凝炼、又要实事求是,不能刻意扩大、过度拔高,更不能搞“标题*”、走极端化,刻意追求轰动效应。

说到底,概括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概括的对象是什么?是全貌?是做法?是特征?还是成效?再一个,怎么来概括?应当针对公文应用的场景,紧扣要概括的对象,区分具体情况。比如,写工作汇报材料,哪怕是给领导口头汇报,一定要在概括成效上下功夫,而且一开头就要把工作成效摆出来。因为领导最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材料高手总结的公文十大技巧附讲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