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书的记忆
TUhjnbcbe - 2021/4/9 15:17:00
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http://www.sjqbdf.com/

“你们考得到哪里,我们就供养你们读到哪里!”

小时候,因为家中弟兄姐妹多达6人,家庭贫寒。但母亲和继父,咬紧牙关,坚持送我们上学。读高中时,有次继父参加修渠一个星期挣到5元钱工钱后,第一时间就送到我所在的新生中学。

为了多读点书,高中时期,我每月从父母给我的10元钱生活费省出一两元,订阅《西湖文学》《解放*文艺》,购买《古文选编》等。40年过去了,《西湖文学》刊登的短篇小说《迟到》,仍在我脑海里徘徊。小说说的是一位语文老师,有一天校长等领导要来听他讲课,但上课铃声响了好一阵,他才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教室,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迟到》,要求同学们把老师刚才的表现写出来。理所当然,这位老师的讲课,获得了满堂喝彩。

高中毕业后跟随叔叔学医并担任乡村医生,每天早早起床,到河边的桐子树下,死记硬背《平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医宗金鉴》等等。当然,免不了瞒着叔叔,隔三差五到公社文化站借一些文艺作品阅读。

参*后第一年,每月领取7元津贴费,成为“有钱人”后,当仁不让,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报》《成都晚报》等报刊,参加《青年文学》和《影视评论》函授学习,《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中国铁路悲歌》和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系列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优秀作品的震撼力。

后来,根据部队选派,我先后到驻地市级、省级*报并到《解放*报》学习新闻采写知识,这3张报纸和《新闻刊大》《新闻与成才》《中国记者》《人民战线》这些刊物,天天伴随我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了读更多的书,我又利用津贴费和稿费,购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主编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选》《新华通讯社优秀作品选》《新闻采编36术》等上百本(套)专业书籍。

读书,让我沉浸在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记得刚上高中,我在一篇古文中读到“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一句,就以此写了一篇作文,班主任龙柏老师,尤为高兴,专门在全班表扬,发动同学们都要认真学习古文。至今,我的书柜里始终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典文库》《资治通鉴》《史记》等等。

读书,让我沉浸在英雄模范的伟大壮举中。课本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继光奋不顾身堵枪眼,老山战士蹲守“猫儿洞”,英雄们的事迹,激励我参*入伍。脱下*装后,曾慕名前往当年的老山前线,到烈士墓地参观。

读书,让我增长了干好工作的本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在*队基层,还是在地方机关,无论是从事后勤保障,还是负责安全保卫,许多*策法规、许多业务知识,许多经验教训,都能够在一卷卷、一堆堆、一排排、一行行书中寻找到答案。通过认真研读和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独有的工作思路与举措,推进自己从事和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走在了前面。

读书,让自己感受到了书的极端重要性。被书籍潜移默化几十年,自己从一个“读书人”,悄悄变成了业余的“著书人”。结合工作、生活、学习,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数千篇新闻、言论、文艺等作品,也出版了个人消息作品选、通讯作品选、言论随笔作品选、调查研究作品选等专著,并有幸因为作品质量尚可、影响较广而数十次登上了领奖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重温读书的记忆,满满的都是温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