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TUhjnbcbe - 2021/4/3 15:04:00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慎海雄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这,其实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过,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所以,节目火起来,我们高兴;典籍“活”起来,我们更自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在我们的古汉语词典里,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中国古人往往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记得一年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次编务会议上,大家讨论精品选题时,我提出了一个久蕴于心的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可行的。我提出这个建议,不仅仅出于一名文科毕业生的个人喜好。我忘不了30多年前刚进大学时的那一幕:中文系老师与新生见面,研究古典文献的老先生们大多步履蹒跚,其中一位还是用椅子抬进来的。后来我和同学到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刚惊叹于琳琅满墙的各种线装典籍,不料老先生感慨道:他的身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书卖到废品回收站的。老先生痛心于子女未能传承其业。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老先生的痛,让人警醒。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根和*吗?决不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新的概括和新的定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点燃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灿烂的春天。与此同时,如何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由此,我想到了典籍。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文化如水。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我们感到,从优秀典籍入手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不少节目还在欧美国家畅销。我们从中也领略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的强大力量!非常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和国家话剧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你们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面的中国人看到了我们辉煌的过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涩难懂的许多典籍,通过时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人感觉到愉悦可亲,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让“典籍活起来”。经典不再“高冷”,节目成为爆款,这就是创新的魅力!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益智增德,如沐春风。《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集中储存在典籍、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的辞章,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传统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优秀典籍一直是吸引国际汉学家濡染中华文化的磁石。瑞典学院唯一会中文的马悦然先生当年的汉语入门读物就是《左传》;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经翻译过竹林七贤嵇康的《琴赋》;公元9世纪,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已成为东瀛皇室争读之文献……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统经典正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优势。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只有读不完的典籍。苏东坡有云,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是五千年象形文字垒起的一座座精神高峰。多攀登这样的精神巅峰,登高望远,于我们个人,可以拓展拓宽自己的人生长度和宽度;于我们民族,可以夯实精神厚度,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站立在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我们履职尽责,创新再创新,继续用新的传播方式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典籍里的中国》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让我们不断以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致敬我们的先人!(来源:《求是》/05)作者:慎海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

相关阅读丨《典籍里的中国》: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

来源丨CMG观察(ID:CMGguancha)作者丨蒙曼开春之际,《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犹如春雷乍响,不仅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还迅速出圈,掀起一波“典籍热”。作为参与人,我本来没想到节目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但现在复盘创作历程,对标观众的评价,却不得不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确实是抓对了点,把对了脉,而这把脉的核心经验,就是把传统当传统,也把观众当观众。很多时候一说到“传统”,我们总是容易考虑一些相对表象、相对枝节的东西;而一说到“观众”,又往往觉得人家浅薄,只喜欢花哨的东西。其实传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而观众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深沉。中华典籍之中,本来就有更值得珍视,也更值得传播的精神传统,而如今的电视观众,也欢迎,并且完全能接受更深邃的思想内核,只要你找到更合理的表达方式。现在,《典籍里的中国》做到了思想内核和表达方式的统一,赢得了观众的追捧,也真的体现出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的风范。这个节目好在哪里?从我的角度,有三点思考:第一,有风骨;第二,有血肉;第三,有方向。什么是风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一些“硬骨头”,这硬骨头就是原典。中国的精神正是由最核心的典籍代代传承的,《尚书》就是这样的原典之一。它所表达的“十六字心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所倡导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最重要的执*理念。讲传统文化,讲中国精神,能够直接从原典入手,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敢啃《尚书》,也是一个不得了的决策,是一种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不是猎奇,不是炫技,而是真的向传统要精髓,向古人要智慧,这本身就是有风骨的事情。这是这档节目的第一个好处。但是这么有风骨的节目会有一个问题:难。韩愈曾说《尚书》佶屈聱牙,唐朝那么有文化的人都读不下去,今天让人们怎么接受?而《典籍里的中国》确确实实让人接受了,所以我说,这档节目还有第二个好处,那就是有血肉。怎么把一个硬内容做成一个软表达?或者说,怎样让骨头生出血肉呢?这就需要贴近典籍但是不完全聚焦于典籍,而是找准典籍背后的人物,用人的故事,把典籍的精神带出来。比如《尚书》,用的是伏生传经的经典故事,再用优秀的主创团队,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来把人物的命运表达出来,这就给人们贴近这部典籍提供了抓手。有血有肉,这是《典籍里的中国》能够成功的另一个要素。其实,除了首期节目通过伏生、周武王、大禹的故事来讲《尚书》,第二期《天工开物》也同样以讲好人物故事的方式来活化历史场景,融入典籍背后人物的悲欢离合。《天工开物》是一本技术书,在多年前,知识分子都拼命考科举走仕途的时代,写出一本涵盖农业和手工业多项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可想而知有多伟大。但是把这本书呈现给当代观众也有难点,那就是技术书缺少趣味。怎么办呢?节目就把焦点落在这本书的作者宋应星身上,以这位明代科学家的生命历程串联起《天工开物》的诞生与传承。从立志写实用之书到见证初版刊刻本问世,再到向乡邻学生传授实用之学,这期间,有宋应星六次落第的心酸,也有他走遍大江南北发现新鲜事物的欢欣;有和兄长好友畅想有利百姓之学的美好愿景,也有对已逝同好的怀念与告慰。当明代的“技术男”宋应星以如此立体鲜活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典籍才真的开始有血有肉,让当代人找到与古人真正内心贴近的共鸣点。骨头立起来,血肉附上去,人就活了,中国精神也活了。但仅仅“活了”还不够,还要给这个“大活人”找一个向前走的方向。这就是我要说的这档节目的第三个好处,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里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们要努力辨别,要知道哪些典籍是优秀的,或者说,典籍中的哪些内容是优秀的。《尚书》和《天工开物》都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遴选出来的精粹,具体到围绕典籍传递哪些思想和内容,节目也是有所考量的。比如第一期《尚书》,选择大禹治水的故事,因为这背后的精神是统一;选择武王伐纣的故事,因为它背后的精神是民本。这都是今天乃至未来都需要继续传承的好精神、好理念。同样,第二期《天工开物》聚焦《乃粒》篇,让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与三百多年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遥相呼应。而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更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科技创新”。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两字吃透,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古人就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鲜明禀赋,这个节目本身,也在传承着深深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节目本身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也带动一波“典籍热”。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说,《典籍里的中国》无疑是成功的,它树立起了一个文化节目的新标杆。在我看来,只要把历史长河中的精华挑出来,让尘封在时间里的古圣先贤“活”起来,就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受到思想的感召,自觉赓续文脉,永远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作者: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完-近期热点文章◆心疼,34岁女记者吴薇猝然离世◆总编室:容易写错用错的字词◆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支招:如何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凤凰卫视管理层大变动尘埃落定,徐威、孙玉胜放弃体制内身份进入凤凰卫视◆“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