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日前,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人民*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到年,成都将推动一批现有附属学校建立校地共建机制,新创办15-20所共建附属学校,环高校基础教育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到年,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共建附属学校,形成校地共建新格局;到年,共建附属学校成为成都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全面形成。小编看到文件解读时,“一校一带”“大中融合”立刻在脑海涌现。于是,小编有一种“科大科中即样板”的错觉,通过朋友圈的留言和转发感觉到可能不只是小编有错觉,也可能这并不是错觉,姑且骄傲一下吧!可能这是社会各界对科大科中“大中融合”的认可。
7月27日,《成都市人民*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新闻通气会在成都市教育局召开。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晖,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成华区教育局、双流区教育局、科大实验、川大附中、科大附小等高校、区县教育局、中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成都广播电台等媒体代表出席了会议。张平福校长代表科中参会,并在会议上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在与高校共建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通气会上,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介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成都作为主干城市,要加快建设全面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在教育方面,即是实现“优教成都”,实现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成都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5+2”区域,《指导意见》的发布,将进一步优化成都优质教育的空间布局、品牌结构、社区活力。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名校集团发展、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以及“新优质学校”培育等多种方法扩大优质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需要不断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培育路径。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将有助于改善高校周边基础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服务市民需求,服务高校发展,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晖介绍到,通过前期调研,摸清了现有的校地共建、附属校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借鉴了国外的做法。统计了成都市58所在蓉的空间分布情况,传统二圈层占了超过62%,刚好适应了优质教育资源从中心城区向二圈层的拓展。《指导意见》在综合现有做法基础上也有一些创新,更是突出了服务意识、全域意识、共享意识。
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晖进一步介绍到通过设施共享机制、探索校地共管机制、探索品牌共用机制、探索人员共派机制、探索人才共育机制、探索课题共研机制、探索特色共创机制等方式实践校地共建,办起一批高水平附属学校,成都将构建结构完善、融合发展、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加快“优教成都”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通气上,张平福校长则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在“大中融合”方面实践。张平福首先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和高新区创办科中的历程,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在教育教学设施、课程建设、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建设、团委学生会等方面给予的全方位支持,科中在学校文化上与科大融合,科中新校区依托科大建设STEM,聘请科大教授、科大校友担任科中学子导师等。同时也介绍了与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的合作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成华区教育局、双流区教育局、川大附中、科大附小等高校、区县教育局、中小学的相关人也介绍了现有一些具体做法。
拓展阅读:
促进“优教成都”建设
成都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