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腾讯媒体研究院(ID:TencentMRI)
作者丨腾讯媒体研究院
原标题丨一档普通人访谈节目的逆袭:一年不到涨粉超W,“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情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条罗曼·罗兰写下的卷首语,如今却出现在“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每期视频的开头,这个专为普通人做访谈的短视频内容品牌,在过去的年里陆续记录了余位年轻人在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独特思考,凭借自身朴素而真实的短视频内容,短时间内在全网收获超万粉丝。
作为账号主理人之一的陈磊说:“我希望有这种可能,让人与人重新沟通,让新公共领域得以启动,让每一个人撕掉标签,逃脱自说自话的牢笼;让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离开娱乐工业强行设置的议题,回归自我去寻找意义。”
本期创作者访谈,让我们跟着陈磊的思考,一起去看看腾讯新闻优质创作者“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背后的创作故事和经验。
《高利贷欠了几十万,走投无路想钻车轮,外卖老哥一句话拉我上岸》
01做一档刻画普通人生活的访谈节目年的陈磊31岁,彼时他还在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位工作,因年龄而带来的焦虑感与日俱增:“那时我天天想的是,有没有一份不被社会淘汰的工作,能够让我一直做下去。”有一天,陈磊在朋友圈看到三联副主编苗炜发了一篇招聘文章,文章提到正在为一个视频创业项目谋划负责人,陈磊毛遂自荐,成功被录用,顺利转行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做导演和摄影师,“拍了一些广告和纪录片”。但在年1月,因公司调整,陈磊离开了这家广告公司。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陈磊一直在思考如何找一份事业能够让自己持续地去耕耘它,后来萌生出自己做视频内容的想法。在谈及为什么选择做访谈形式的内容时,陈磊回答道:“因为有着七八年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经验,所以我知道在互联网平台做内容需要具有快速、低成本的去产出高质量的内容能力,就自然选择了访谈这种形式,让一个人在简短的采访中把他的个人经历、感悟、情感等等都说出来。”《如果可以,宁愿没有这段4年的感情,得到又失去,太疼了太疼了》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定位于“记录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工作状态”。任何内容创业项目在启动期都是困难的,不稳定因素很多。而对于陈磊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拍摄对象的找寻:“作为一档互联网访谈类节目,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拍摄对象,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找谁做访谈,那时疫情刚松动一些,大家都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很多社区也进不去。”“后来,我跟一个艺术家朋友说了这件事,他当时在顺义的一个艺术园区。他说‘你来我这里吧,我给你找几个采访对象’,接着他在园区找了建筑工人、门卫、咖啡师、服务员,还有艺术家。就这样,我们的第一批访谈对象产生了。”但陈磊最终发现,寻找拍摄对象是一个长期问题,“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为缺少优质的访谈对象而焦虑,只是没有那么严重罢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只有陈磊和凉子两个人,陈磊认为访谈录经历的发展阶段可以等同于两人对账号认知改变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粉丝从0到万,这个阶段的内容纯粹基于两人的爱好和兴趣,喜欢什么话题就去引导访谈对象说什么话题。第二阶段是万粉丝之后,两人开始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一个更为客观的位置,去思考“在这个大家都着急赶路的时代里,用户应该知道什么?”。“我们会不断的回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对用户来说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强化功能性,我们每发布一条内容,都会琢磨这条信息对用户来说有什么用,”但到了后来,陈磊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后来我觉得思考过程才是有效的,至于结果怎么样就没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习惯性地去保留这份对信息的紧张和谨慎,以及自我的判断。也只有这样才能给用户提供符合秩序、价值观、道德底线的内容。”《25岁月入10万,全款买豪车别墅,才发现自己不会爱人了》片段02如何找到那个有故事的人?如何拿到理想的视频素材?“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团队一共有9个人,2个运营,2个剪辑,1个商务,1个摄影师,1个市场,还有陈磊和采访人凉子,日常采访内容的制作流程极其简单,采访、制作、审核、发布最快一天都可以完成。分析“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的视频内容,不难得出有两个关键点,一点是内容选题,另一点是访谈方法,前者解决受众面的问题,后者解决创作面的问题。就日常采访来说,陈磊坦言没有特殊的操作技巧,全靠采访现场的临时反应和话题碰撞,“应该是人物驱动去寻找问题,通过对这个人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的观察去捕捉去制造一些问题”。对于陈磊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找到那个‘有故事’的人”,这几乎决定了视频内容的最终呈现。陈磊认为:“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倾诉欲望的,只是他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关于有故事,我们的理解是故事不仅仅是指受访对象经历了什么,还包括他的着装、发型、表情、肢体语言等等,比如笑在每个人脸上的呈现不一样的广度,哭在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不一样的深度,我们只是想从这些细节里读出更多的生命体温。”“此外,我们不会去带着猎奇的视角刻意的去寻找“有故事”的人,只是尽力的去发现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他身上最闪光的点,可能是内心灰暗的角落,我们相信这些都关乎人的存在,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国际残疾人日”特别策划:请不要低估我》陈磊曾经也复盘总结过账号的内容,发现数据好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说到大家心坎上的、能引起共情的内容,包括观点、经历、情感等等;第二种是少有的人生经历。但同时他也强调自己排斥对数据的迷恋:“我们很少对过往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我们害怕掉到这些经验里,而丧失对受访对象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欲望。”“我从9年就进入互联网行业做内容,后来做运营,在接下来七八年的时间里都在追求流量、数据、爆款这些东西,那时候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内心上我们是极其厌恶这个东西的,所以我们不会去刻意追求爆款,这是我们很基础的一个原则。”也因此,“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的内容不会唯数据论,数据在团队的内容评价体系中,只是很小的一个指标,小到可以忽略,“假如我们觉得一个人的采访是值得的,哪怕数据为0,我们也会去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作为镜子的另一面,访谈的方式、方法对这样一个以人物访谈为主的视频账号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你需要拿到你想要的,除了内容,还包括受访者表现出的情绪以及画外音等等。当被问及“如何针对不同人物去针对性访谈时”,陈磊的回答是“随心而动”:“我们没有采访提纲,通常最开始的问题都是问你住在哪里、你怎么来的、你吃了什么、你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今天天气不错,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雪。从采访对象一进来,我们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开始以及应对这场采访。”所有的采访都没有提前沟通策划,所有的受访者都是自己发私信接受采访,这背后都因为“他们有说话的欲望,他有自己想聊的意愿和话题”。对于这一点,陈磊表示:“我们不会去强迫来我们这里的人一定要聊什么,以及一定要聊出什么。我们认为最好的访谈就是受访者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这样访谈就结束了。”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这一点,陈磊的答复是“像空气一样的去存在”,“我们在采访的时候,会尽量减少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尽量让受访者在陌生的场域里放松下来,有一种感全感和彼此的信任感”。经常地,陈磊也会遇到访谈不够深入的情况,这时他一般会选择终止采访、停下来,让受访者喝杯水、抽根烟,或者出去外面透透气。偶尔,陈磊会“遇见类似的人生”,“比如一段时间内,会有三四个访谈者都会说到家里的重男轻女这个话题”。为了解决做到内容的差异化,团队会在访谈的过程中尽力去发掘到底家中的哪个人对访谈者的影响最为深远:“到最后你就发现,有的是奶奶,有的是妈妈,有的是哥哥,有的事父亲,而且具体到事情,有的语言上的伤害,有的是肢体上的伤害,这些细节都会导致这一话题在呈现上的本质不同。”所有的细节汇聚到一起,让“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一年不到全网收获粉丝超W,陈磊将之总结为:“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找到了并且坚持了一个差异化的内容方向,做了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有天我爸没了,他宁肯把北京的房捐出去,也绝不留给我》03“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情感”陈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青年访谈录的内容。“我们曾经采访了《天才疯子》那本畅销书的作者高铭老师,当他在回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丁真时,他说‘对于城里人来说,我们并不是真的喜欢丁真的那种生活状态,而是我们怀念那些非常原始的、甚至有点愚蠢的属于人之初始的那些东西,比如干净的脸、天真的眼神等等’。”“我想这有可能是我们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们给了年轻人一个回顾过去和抒发情感的空间、时间,我们相信那些未加雕饰的话语,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并努力将一个单个的人可视化,让大家看得到,感受得到。”令陈磊最骄傲的是“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去模仿谁,我们是从心出发”,对陈磊而言,这种形式刚好能去更好地呈现个体生命的状态。和别的短视频节目相比,“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最大的不同是内容更为严肃。“我们不想搞笑,不想幽默,不想取宠,毕竟在我们眼里,生活不是这样子的,北京也不是这样子的,你周围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人也都不是这样子的。”《〈少年的你〉中的*,就是当年的自己…》“事实也证明了,用户喜欢我们的样子,我记得账号在初期刚建立的时候,收到最多的私信就是‘你们拍的真好’,还有人说我们是‘短视频里的一股清流’等等。”从创立至今,“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依旧保持着高频率的更新,这不符合常理中“深访类视频产出效率低”的预期,对此陈磊表示:“我们自身的发展证明了即便两个人的团队也可以又“快”又“好”地去生产原创视频内容,核心困难在于找到一种内容模式,而且确保这种模式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新鲜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磊与团队会做一些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比如拍摄两档纪录片栏目,“一个是我们和一个知名的导演朋友在全国范围内漫游,类型上也属于谈话类节目,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日常节目的纪录片化,毕竟访谈这种形式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采访最后,我们问了陈磊最后一个问题: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体验”过越来越多人的人生后,您对“记录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状态”这件事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陈磊的回答是:“感受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之前认为很多事、很多人是可以变的,我们看到过很多人的状态之后,发现这是很难的一个事情。”-完-近期热点文章◆“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中央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分享新闻业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