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副部级领导翻山越岭写论文并被顶级期刊N
TUhjnbcbe - 2021/3/30 10:29:00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撰文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润秋、许强及胡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该科研成果列为全球研究热点(Highlight)。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自然》杂志也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

据悉,该团队2月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该成果,题为《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机理——摩擦热产生的蒸汽压和CO2气压与岩石重结晶共同润滑作用(Superheatedsteam,hotCO2anddynamicrecrystallizationfromfrictionalheatjointlylubricatedagiantlandslide:Fieldandexperimentalevidence)》。

论文发表后,获得了《Nature》的报道,认为“*润秋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大光包滑坡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准确测定了大滑坡在滑动时滑面的温度为℃左右,并且找到了滑坡底部高温高压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微观证据。”

最前为*润秋

*润秋,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第八届委员会主委,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二组副组长。

众所周知,地质科学研究存在一定特殊性——要进行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很多考察地的条件非常艰苦,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润秋带领的研究团队历时4年,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巨型滑坡——大光包滑坡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从现场照片来看,他们的确付出了艰辛努力。

研究发现大光包巨型滑坡在滑动过程中底部温度可以达到度左右,分解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高温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致密的底部形成高气压,借助这种类似“蒸汽机”的原理,滑坡底部摩擦大大减小。同时,从现场和实验样中均发现了底部滑带表面存在一层0.1mm左右厚的矿物重结晶层,也起到了重要的润滑作用。据悉,该团队长期从事大型滑坡、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逐步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之谜。

该研究成果也联合了新西兰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相关研究人员。该课题组将继续研究,将底部超低摩擦的物理机理转化为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结合,用于大型滑坡灾害的风险区划、预警预报。

成都理工大学是*润秋的母校。年,他进入该校前身——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学习,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年11月担任副校长。

年后,*润秋先后当选四川省*协副主席、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年进京任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此外,福建省委组织部长胡昌升,云南省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成都市长罗强,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多吉等,都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友。

近年来,我国顶级科学家“学而优则仕”的例子越来越多,他们的求真务实精神将在新的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目前内地31个省份的**领导班子中,至少有4人是两院院士,分别为:

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

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彭金辉;

辽宁省副省长、中科院院士卢柯;

吉林省副省长、中科院院士安立佳。

以卢柯为例,他和*润秋有一个共同身份——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据新华社报道,卢柯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还当选了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为荣,而卢柯不仅多次发论文,还是《Science》第一位中国评审编辑。据其母校南京理工大学报道,截至年,卢柯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5次、专利25项。

年10月,卢柯出任辽宁省副省长。

本来综合整理自成都晚报、长安街知事头条号,中国测试

1
查看完整版本: 副部级领导翻山越岭写论文并被顶级期刊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