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青年记者(ID:qnjzbj
作者丨颜云霞翟慎良
原标题丨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全”与“专”之辩
导读怎么看待“全”
每年全国两会,都能看到一些全媒体装备,其集手机、相机、云平台等各种信息采集手段于一身,让人觉得很有科幻感。手持这些装备的记者,则似乎文字、照片、视频、主持无一不精。这一场景的背后其实暗藏一个认识误区,即把全媒型记者简单等同于全能型记者。在一些业界、学界人士看来,未来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只有像这样“写得了稿,拍得了照,能出镜主持”的记者才能生存。一时间,“本领恐慌”不仅萦绕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编辑记者心间,也给新闻传播院校中的未来媒体人带来不少压力。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信息交互呈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特点,媒体生态发生了颠覆性转变,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能够打破媒介形态的壁垒,能够胜任多种媒体岗位,写得了文章、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剪得了视频、编得了公号……这种全媒体人才符合媒体发展需要,自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技能上的“全”不过是全媒型人才的一个维度,有没有全媒体的意识和视野,是否善用全媒体手段生产与传播新闻精品,才是全媒体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一方面,媒体融合贵在合作而非竞争。充分发挥报、网、端、微的矩阵效用也好,满足受众读、看、听、玩于一体的需求体验也罢,必然涉及跨媒介、跨部门的合作。在具体工作中,记者编辑是否拥有全媒体的意识和视野,直接关系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搭配须因时因事而异。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采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法,也不是什么报道都必须全媒体呈现。比如,今年7月21日,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