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氏宗亲网
汉郡国有文学,文翁治蜀,起学成都市,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武帝时,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平帝时,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魏、晋以下,郡国并有文学,即博士、助教之任(《唐六典》)。隋潘徽为州博士。唐府、郡置经学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开元二十六年,敕州县,每乡之内各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也就是说教授这一称谓2,文翁是有最初使用权的。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荀悦撰写的《汉纪》、唐杜佑撰的《通典》、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撰写的《后汉书》等许多文献都有文翁化蜀的记载。
2、兴修水利方面的内容
兴修水利方面的内容在《华阳国志》、《水经注》均有记载。
《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中就有“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孝武帝皆徵入叔为博士。叔明天文、灾异,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扬州刺史。
《文献通考》卷六·田赋考六中有:汉文帝以文翁为蜀郡太守,穿煎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人获其饶。《通典》“食货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3、神异方面的内容
古代的许多有作为的人都有神异方面的传说,神异之说当然不能作为信史,只能反应出人们先贤的崇敬。文翁也有神异方面的传说记载在古代的文献中。
《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中就有:蜀有回复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拔剑击之,遂不为害。
《分门古今类事第2部分中有“文翁掷斧”的传说: 汉文翁尝从田斫柴为陂,夜有野猪鼻载土著柴中,比晓而塘成,稻当收。翁欲断一木,其断处去地一丈八尺,翁祝曰:吾得二千石,斧当着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蜀郡太守。非富贵前定,精诚所感故有是祥应乎。
《通俗编》第2部分(梓潼文昌君)中,作者认为文人学士喜欢参拜的文昌神不应该是梓潼神张亚,而应该是文翁(节选如下):葢汉蜀文翁也。蜀志秦宓传云: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此干齐鲁。干家得士,盛于其世,夫能移风易俗,非礼所秩有益于世者乎。宜立祠堂。又云:蜀有汶阜之山,江水出焉。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世俗流传斯语,辗转纠合。以帝以会昌之语、合文翁之姓,以神以建福之语,合祠堂之事。更以创礼殿图之梓潼文君,牵与文翁为一人,是以号之曰文昌梓潼帝君。学官自文翁修起成都,汉武因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其制得不絶至今。文翁固不愧斯文主也。
《抱朴子内篇》、《古小说钩沉》、《幽冥录》、《太平御览》也都有文翁的神异故事。
4、咏文翁的诗文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给予文翁很高的评价,限于篇幅,仅节选几首诗文如下:
送梓州李使君
唐代: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鵑。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讲堂
唐代:卢照邻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题文翁石室
唐代:裴铏
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
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
人心未肯抛膻蚁,弟子依前学聚萤。
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
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有:“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有“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唐章孝标《上西川王尚书》中有“人人入蜀谒文翁,妍丑终须露镜中。”
李白《赵公西侯新亭颂》中有:“煌煌锵锵,如文翁之堂。清风洋洋,永世不忘”
苏轼《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中有:“苍苔高朕室,古柏文翁庭。初闻编简香,始觉锋镝腥。”
王安石《送文学士倅邛州》中有:“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彭州文翁祠,在湔江堰旧址,至今廊柱犹存,颂褒之联刻于柱上,清晰可览。其中有“东流不尽汉时水,西望长陪秦守祠”。将文翁治湔江与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功若等同。
另有一长联对文翁的历史功绩作了概述:
既庶何加曰富,曰富何加曰教,至道本自尼山,文不在兹乎?独怪二千年历唐宋元明无庙祀;
穿堰然后有田,有田然后有收。深思长流湔江水,民弗能望也!足征十七里中士农工贾具天良。
除了诗词、对联外,还有许多演义、散文、方志等都提到文翁。
现当代对文翁化蜀的再认识
文翁虽然是两千多年的普通官员,但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络和报刊上经常有学者发表文章,研究文翁化蜀的历史意义,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年6月10日《光明日报》刊登过著名作家艾煊的文章《文翁石室》,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两千多年来,此学校名称曾多次更改,教育制度多有变化,但校址永远不动,良好的学风一直传承。这是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在原址屹立了两千年之久。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竟向前延伸达两千多年。不知海内外有几所学校可与之类比?
年5月20日《成都晚报》发表文章《两千年前文翁打开蜀人视野巨星辈出成就“蜀学”一脉》,该文认为:文翁办学开启蜀人好学之风。
《都江堰勤廉故事选》中有一篇文章《首拓灌渠的文翁》详细记载了文翁办学和治水的经过,称文翁是:是中国历史上创办官办教育的第一人和拓展都江堰的先驱。
年8月19日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一篇文章《文翁石室:开启千年蜀学传奇》称:文翁的文化功绩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标杆,不但对蜀学意义深远,而且对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该文认为:文翁石室、周公礼殿、石壁九经皆为蜀学至宝。
其外,《中安在线》、《皖西日报》、《南方都市网》、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都有文章对文翁化蜀给予很高的评价。
综合起来,现当代学者对文翁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共识。
1、文翁公学始祖地位的奠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文翁主*四川的时期正是西汉社会转型的时期,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文景时期,高层推崇*老之说,力主清静无为,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已然国强民富。到武帝时期,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怎样使儒家思想尽快传播呢,学校特别是由官府主办的学校是儒家思想广泛、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所以文翁在西南边陲首创公学,以孔孟之说儒家经典为教材的做法,被纳入最高统治者的法眼,经过最高统治者的有力推广,成为全国郡县模仿的样板,从此官办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直到今天仍然被沿用。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治家(汉武帝),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董仲舒),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文翁)三人联手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创公学制度,而文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公学始祖。
2、文翁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文翁首创公学,从此读书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利,贫寒子弟也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官府办学的好处在于教育经费有了有力的保障、教育思想能够高度统一、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人、能为其中的优秀者提供良好的出路(被统治者吸纳为其中的一员),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孔子、文翁等人推广发扬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我们无法得到文翁完整的教育思想,但从文翁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仍然能发掘一二,比如教育为*治经济服务、在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中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加学生才干、重视师资培训等等。这些宝贵的思想至今都仍然能指导着教育的发展,有的更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3、文翁不仅是教育家,也是*治家。文翁只是一个食禄二千石的普通地方官,从他的*治地位来说称为*治家颇为牵强,但从他治理地方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治远见和*治才干,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影响方面来看文翁不愧为优秀的*治家。在任期间,文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