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优秀校友访谈第十四期宋磊志存高远一苇
TUhjnbcbe - 2021/3/17 16:23:00

为迎接山东大学周年校庆、儒学高等研究院10周年院庆,进一步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凝聚校友力量,同时引导和鼓励儒高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传承山大精神,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山大人,儒学高等研究院特开展寻访优秀校友专项活动。

这个世界很美好,世间也有诸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奋斗。虽然有时候我们的付出和收获的并不一定成正比,但要记住没有一滴汗水是白流的。我们要将眼界打开,格局放大,每临大事有静气,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有情怀的人,这个世界上,每个有情怀的人值得尊重。

1.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自己?

我叫宋磊,年出生,山东莱州人,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级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专业,师从冯建国教授。年毕业后,我考入大众报业集团,在齐鲁晚报做了近6年的记者。年底入职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现为*群工作部副部长,主要从事*群、工会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2.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山大的求学经历吗?

说起来,我到山东大学读研是因为一种特别的缘分。年下半年推免时,我报了好几所学校,其中就有山大。当时有的学校明确拒绝了我的申请,连笔试面试的机会都没给,有的则迟迟没给信儿,我就有点心慌了,害怕为推免所做的准备都付之东流。接到山大电话时,我的心情很激动,立刻买了回山东的火车票到济南参加复试。

之后,我比较顺利地通过学院的笔试、面试,拜入到冯建国教授门下学习,我们这一届有7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分属不同的导师,冯建国教授门下2人,郑杰文教授门下1人,徐传武教授门下1人,赵睿才教授门下3人。我们平时在一起上专业课和通选课,印象深刻的有杜泽逊教授的《文献学概要》、冯建国教授的《唐五代词研究》《宋诗研究》《杜甫研究》等,此外,还有《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散文研究》等专业课。除了学好专业课之外,我们还学习了诸如《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通选课。导师冯建国教授的课从不囿于课堂之内,外面的山山水水有时也可成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记得有一次老师通知我们那天的课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老师讲授古人的山水之乐和精神情怀,对我们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老师当年为寻访杜诗版本漫游天下,他启蒙我们师门很多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后来我在30岁之前实现了遍登五岳的梦想,就是受冯老师的鼓舞实现的。

当时的学院还在文史楼一楼,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课程少,自主时间较多,除了上课外,我一般会兼顾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有时候会在宿舍或图书馆学习,有时候则会和同学一起踢球、打球或者走出校门到大明湖、大佛头等地方游玩。因为平时性格比较开朗,表现比较活跃,我和学院老师熟悉很快,平时没课的时候就到学院办公室做助管,帮着李鹏程、纪红、王敏等老师等处理一些日常院务工作,期间与老师、上下级师兄弟姐妹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也锻炼了我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我以后踏入社会很有帮助。研二的时候,我还在“编辑部”(现为“校经处”)参加过杜泽逊老师主持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和山东省*府特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山东文献集成》,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交了很多同学朋友,尤其是杜泽逊老师身上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坚守,让我非常钦佩,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3.在山大求学的过程中,您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吗?

在山大求学时难忘的事很多,当然最难忘的是和师门之间及室友之间的情谊。其中记忆最深一段经历是研二下学期跟随导师冯建国教授辗转数千里,到内蒙古、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考察边塞诗。

年6月10日至25日,在山东大学研工部的支持下,导师冯建国教授带领我和另外两位师兄一行4人赴西北地区实地考察唐代边塞诗,我们当时戏称为师徒四人西北“取经”。那次考察地区多为汉唐时期的边塞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地貌多为沙漠和戈壁。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克服了水土不服、路途遥远以及风吹日晒等恶劣条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身心的锻炼,收获了良好的成果。

我们四人从济南乘火车出发,首站是呼和浩特,我本科就读的内蒙古大学就在那里,恰巧我大学时的班主任魏永贵教授和导师是老相识,魏老师是魏晋文学的研究学者,我们到了呼市后,自然是要见一面。在魏老师和毕业后留在呼市的同学的安排下,我们少长咸集,和两位恩师追忆往事,席间鸿儒谈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呼市,我们到昭君墓、大青山(属阴山山脉)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匈奴、突厥和蒙元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今天的阴山下,已不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令人对沧桑的历史感慨万千。站在青冢上,我们与王昭君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当年她只身“一去紫台连朔漠”,而今却是“独留青冢向*昏”。国难当头之时,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如何取舍,她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对我们起到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离开呼市,我们辗转到了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的鸡鹿塞。鸡鹿塞是中国汉代通塞北之隘口,始建于汉武帝时,并一直沿用至西夏。在古代作为重要关塞,鸡鹿塞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安宁。南唐中主李璟曾有词曰:“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见当时汉民族统治的地区已经无法达到鸡鹿塞了,所以李璟只能“梦回”,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也算是替李璟圆了梦。从鸡鹿塞离开后,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我们到了内蒙古的最西部——额济纳旗,我们到此主要是去居延海,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奉旨出使边塞的地方,《使至塞上》便是描写此地的风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描写塞北沙漠落日的景象的诗,虽然已经无法看到大漠孤烟,我们却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沙漠落日的壮美景象。

从居延海我们又去了黑水城,遇到一片枯败的胡杨林,历史的沧桑和时光的无情令人感慨唏嘘。从额济纳一路乘车南下西行,我们又先后到达酒泉、嘉峪关、敦煌、玉门关、阳关、汉长城遗址、张掖等地,在那里感受边关的雄奇壮伟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里是唐代边塞诗繁荣昌盛的地方,很多大诗人都到过这里,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陇西行》、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行》七首、《出塞》二首等。一路上,虽然古代的雄伟边关或已化为陈迹,或只剩断壁残垣,或经人为修葺还原,大家仍能从流传至今的诗歌中感受到盛唐时期的辉煌和强盛。通过读诗行路、学习交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已经在大家心底扎根。

此后,我们从张掖一路向东返程,途经兰州到达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我们参观游览了陕西省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和华清池、昭陵、懿德太子墓、华山、法门寺等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唐代的兴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此次“壮游”,导师冯建国教授带领大家寻访汉唐遗迹,感悟历史沧桑,并担当“导游”角色,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知识。一路的古迹加上老师的详细讲解,使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更加热爱,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对于西北地区的气候、风俗、语言、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对西北的风土人情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进而能身临其境感受古人的创作环境和心态,加深对唐代边塞诗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平时所学用到实践中去,正是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办学宗旨的体现,此行也更加加深了大家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此外,研究生三年我还有一份非常宝贵的经历,就是因为师门的缘故,我与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大家庞朴先生的交集,这一段,在年1月初庞先生辞世时,我写了一篇小文《我与庞朴先生二三事》进行了记述,当时学院网站和山大官微都进行了转载,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附链接:追忆

宋磊:我与庞朴先生二三事)

研究生三年,和学院老师、同学以及师门在一起难忘的经历太多太多,研究生合唱比赛、篮球比赛、学院迎新晚会等集体活动,和老师同学登泰山、莲台山、云翠山……不知不觉已经过去10多年,一切都成为了美好的追忆,也成为了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4.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求职经历吗?

现在回想一下,年-年间我们那时候的就业环境还算好,大家求职都比较顺利,继续读博的、考上公务员的、去媒体的、去当老师的都不少。我的求职经历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年9月研三开始以后,同学们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或者考博的事情了。关于考博,因为自我感觉自己不是能够潜心做学问的料,在和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边写论文边找工作,老师也表示理解。不过现在想想,老师们还是更多地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继续深造,毕竟学术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很遗憾自己没能在学术的海洋中继续乘风破浪。

既然抱定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决心,我在准备毕业论文之余,就开始了找工作的历程,我们那时候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比较少,主要是通过山大就业信息网、其他求职网站等。当时综合分析我的专业和性格,我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优秀校友访谈第十四期宋磊志存高远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