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14 13:23:00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ID:zghwrm)作者丨刘国昌原标题丨搞好《建*百年》宣传报道的几点建议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搞好庆祝建*百年宣传报道,是今年的一件大事,作为媒体人,理当将其搞好、搞出色!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结合最近看的一些材料和多年编报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学好文件,武装头脑最近,关于庆祝建*百年活动的宣传精神,中央媒体上已做了一些介绍和报道。把这些报道收集起来进行学习,武装头脑,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只有把相关精神领会得深,才能把报道搞得更好。这些精神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学*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一百周年。2.多讲*的故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3.要走进历史深处,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全面展现百年大*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4.要突出展示*的十八大以来*领导人民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取得的历史性成就。5.要走进人民心间,充分反映我们*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6.要走进思想高地,广泛弘扬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7.要走进奋斗一线,展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以上7个方面的精神,把这次搞好庆祝建*百年活动的根本宗旨、指导思想、具体要求等,都讲得十分清楚、明确。我们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这是搞好此次宣传报道的重要保证。二、设计专栏,力求出新在学好文件的前提下,可进入精心策划的阶段。精心设计专栏是策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专栏设计得好、经营得好,可以给读者以系统的知识和收获。围绕建*百年,可以依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专栏:1.*史方面的专栏:如《百年历程》《英雄谱》《人物小传》等。这些专栏旨在介绍百年*史上的人物、事迹和知识,是学习*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稿件力求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稿件来源:可从人民网《中国共产*网》和新华网上查找。2.*建方面的专栏:如《共产*员风采》《我们的*支部》《榜样力量》等。这些专栏侧重于*建进程、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组织稿件。生动讲述本单位老故事,深入挖掘本单位在这方面的新故事。3.评论性的的专栏:如《红船颂》《学与悟》《纵横谈》《论坛》等。在这些评论性专栏里,可就*的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等诸多话题组织稿件。这些稿件以千字文为好。力求有思想,有观点,有议论,生动活泼。4.随笔散文性专栏:如《浪花》《遐思》《随笔》等。建*百年,人们思绪多多。在这些随笔散文性的专栏里,可以多登这类抒情性的稿件。畅抒共产*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诚挚感情。在组织以上各专栏稿件时,要注意挖掘本地、本单位的红色资源,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对健在的老共产*员要进行专访、拍摄图片。多写身边的人和事,使读者更有亲近感。三、精心撰稿,力求出彩稿子是搞好此次报道的重要一环,因此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1.运用多种形式报道。在这次宣传报道中,要充分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形式,如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散文、随笔等,把人物写活,把事迹写透,把风貌写真。2.对不同稿件有不同要求。所有稿件力求短小精悍,充满激情,富有文采。但同时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写人物,努力写出“这一个”,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个性语言;避免“高大全”,杜绝人为拔高。如写事迹,力求真实、典型、感人。注意挖掘故事,多用细节。如写风貌,力求点面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前后变化、发展。四、多用图片,图文并茂在这次报道中,一定要大力挖掘图片的资源。充分体现老图片的价值。建*百年,老图片很多,且有极高的价值。“一图胜千言”,看看老图片,能有许多意想不到效果。新图片,以反映人的精神风貌为主,把奋进在小康路上人们的风采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五、严格把关,避免差错总结以往大型系列报道的经验教训,在这次报道中,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差错。1.确保真实。无论写人还是写事,确保真实是第一位的。只有真实,才能感人。新闻报道不是文艺创作,不能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对所采写的稿件,务必要仔细核实。2.确保准确。在真实的前提下,还要确保准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别是人名、性别、职务、地名等,要确保准确无误。3.注意容易出错的环节。在编版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那些容易出错的环节,确保质量第一。容易出错的环节有:(1)重要提法自作主张。这是绝对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仔细查对有关文件。(2)图文不符,即图片画面与图片文字说明不符,特别是人物图片,容易张冠李戴。刊发图片时,务必要仔细核对。(3)引用典故、诗词想当然。文章中引用典故、诗词务必核对后再写,不能想当然。特别不能出现“把苏轼写成唐代诗人”的差错。(4)错别字。现在媒体上错别字经常出现,令人生厌。在这次报道中一定要杜绝此类差错。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完-近期热点文章◆六家省报改了新华社通稿题,哪家改的最好?◆“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中央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送温暖”频频翻车,暴露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足◆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放过小线索,让这名记者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