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十多天就要过年了
春节
对于中国人来讲百节“春节”为首
仿佛新的一年只有经历了春节
才能算得上是新年的到来
于是
过春节便是中华民族
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其实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并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中都把春节叫着“元旦”
直到年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也就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
新年之始的“老*历”
将“元旦”这个专属的新年第一天
平移到和国际接轨的公元新历的
1月1日
丰子恺先生曾在年元旦写过一篇《新年试笔》,他在文章中抱怨说:“现在的中国社会里生活,有两件麻烦事,便是大洋小洋与阴历阳历。对于这许多麻烦的唯一的报酬,就是一脸中得逢两个新年。”
在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气氛要从打霜入冬时就开始了,成都的冬天阴冷而潮湿,那时的孩子不讲究,大多会穿上家里大人手工缝制的老棉裤,不好看但很实用,到了哥哥们上中学了,那老棉裤是坚决不会穿的。
除此之外就是要置办炭火,那时的碳火有木炭和焦炭两种,木炭是木头烧制而碳化后形成。大多成都人是习惯冬季的寒冷,但到了过年的日子,木炭生火便是过节不可缺少的幸福感。所以一般人家也都会在入冬后便购置些木炭,尤其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前,在火盆灰里埋上些红薯、红枣什么的一边守岁,一边取暖,屋子里有炭火夹杂着红薯的香味,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这是年成都市*府的告示
对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木炭价格限价的规定
其中有河炭、彭州黑炭、眉州木炭、蒲江木炭
彭州花炭、南路风炭、西路风炭
要求严格按此价格出售
“倘敢故违定予依法严惩不贷”
由此可以看出过年生火取暖
对于寒冷潮湿的成都人来讲何等重要
这栋房子便是我们小时候的家
听说原来是一个*阀的宅子
对于解放前的成都来讲这便是很洋气的房子了
西式设计
一楼右边是会客室
左边是曾姨带着我和姐姐住的房子
楼上便是父母和三个哥哥们的房间了
难得的是一楼后面有一个盥洗间
也有西式的浴盆和抽水马桶,洋气得很
从照片上看,那时的我不过三四岁的样子,一头自然卷发。院子坐落在西御河沿街,忘记了是多少号了,院子很大,院门是一个大黑门,上面一个圆楞型的把手,旋转即可打开里面的木插,但那时的我也就刚上小学,矮到够不着木把手,只有请高个子同学帮忙打开,要不就只有等着哥哥姐姐们放学才能进去。
小时候年三十睡觉前最惦记两件事,一是大年初一的新衣,那时的女孩子的新衣大多是花格线呢的外套,说起来叫线呢,那可是和呢料面料半点关系也没有,就是各种颜色的棉纱线织出来的比较厚的布,因为颜色鲜艳,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穿。
这张照片是我小学老师梅克清给我们上课的照片,她是成都市的特级教师,经常有公开教学对外开放,我们也是最早的五年一贯制试点班级,我们的普通话也是受益于梅老师的拼音教学。这天成都晚报来拍公开课堂教学,我穿上我最漂亮的衣服,这件衣服的设计感在六十年代中期来讲无疑是很时尚的了,在胸前有大量的褶皱,也有拼花,非常好看。对于大多数多子女家庭来讲,小的孩子大多是接上面哥哥姐姐的衣服穿,我也不例外。不过到了新年怎么也要有一件新衣新鞋什么的。那时的鞋可没有什么耐克、阿迪的,也就是一双自制的灯芯绒面的棉鞋罢了。
三十晚上,妈妈们都会把初一早上要穿的新衣叠好放在孩子们的床头,不等妈妈离开就忙不迭的打开嘚瑟一下,往往是在欣喜中有些小失望,因为通常衣服会很大很大,因为要穿到明年的冬季。每当看着孩子们的遗憾的眼睛,妈妈总会说:“你还要长,穿穿就合适了!”于是那年头对不乐意听到的话就是:“你还要长!”
这张照片上最值得得瑟的
莫过于我脖子上的那条围巾
是父亲去北京开会
买的本白色羊毛的方围巾
那个年代很时髦的
围着暖和又好看
对于平常人家来讲,过年莫过于家里有香肠腊肉和汤圆醪糟;但对于孩子来讲,过年的兴奋莫过于穿新衣,收压岁钱还有过年的鞭炮。
在六、七十年代也没有多少人家能自己做香肠腊肉,因为猪肉是凭票供应,每月半斤一斤的,少得可怜还等不到年末早已塞了牙缝。但每到春节国家会有过年的肉票,那时人民会到专门的副食品商场去购买,当时成都最大的副食品商店莫过于人民商场斜对面的提督街口副食品商场,另一个便是八宝街的副食品商场。那时每到过年时,商场的墙上、架子上挂满腊肉、香肠、腊鸡腊鸭的,看着直让人流口水。那时候要是你手里捏着肉票和钱,那真是让你舍不得下手,大多人都是要仰着头看半天不知道该选哪一块?当然大多人都是要买肥膘多的,因为切上一小块也能熬出白白的汤,再加上几根青菜棒子头,那味道真是美味。
那时候还有一种叫盐肉的腊制品,盐肉不用大酱抹,也不用柏树枝烟熏,就是把肉直接抹上用花椒炒过的盐晾晒而成,这种盐肉煮出来的肉和汤都是白白的,基本保持肉的本来味道。七十年代二哥下乡在凉山的昭觉,过年回家也会带上两块这样的盐肉,很是好吃。
这张照片对于老成都人来讲并不陌生,这是位于天府广场东侧的老成都百货大楼,也是当时成都最大的百货商店,一楼买日用品,那时日用品简单,肥皂、贝壳油、布鞋、球鞋、搪瓷盆、缸等等,二楼是我们最爱的,布匹、衣物等等。要过年了,母亲们都会手捏着布票和钱,在布架子上看了又看,舍不得下手也舍不得离开,听到头顶上划拉地飞过的交款夹子,意味着又有人下手了,心里着急着怕好看的布被别人买走了。
下一章节会接着
讲讲老成都的年味
成都人的汤圆和年饭
还有成都人的灯会
和成都小孩子的街头春节
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
你记忆中
年是什么样的?
本文由魅力成都整理发布来源:米瑞蓉供稿完
来呀!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