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
作者丨刘舜欣(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风靡海内外,当之无愧成为美食纪录片的现象级IP,更为中国的美食纪录片打开了市场。随后,大批美食纪录片蜂拥乃至泛滥,层出不穷,IP潜力被无限挖掘,质量与口碑却参差不齐,有的备受好评,有的却鲜有火花。从老广的味道到武汉的烟火,从沸腾的火锅到翻滚的串串,近些年美食纪录片蜂拥的背后循着怎样的路径?爱优腾的美食布局谁更胜一筹?又引起了我们怎样的反思?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说: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美食纪录片,正是我们在这风味人间成为“肠胃奴隶”的记载者、见证者。
年,《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杀出海外,以情感、文化与美食相结合,打造了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现象级IP,更带动了舌尖体的风靡。
可万万没想到,这部神来之作在经历了第一、二季的出道即巅峰后,年推出的第三季竟仅仅以3.8的低分飘过,暗暗揭露着紧随其后的大批美食纪录片疲于创新、同质化运作的常态。
但美食纪录片的发展似乎还没有停下步伐。《早餐中国》等美食片还在热播,年,《第一餐》《喜粤之味》《开动吧!海鲜》等美食片又早已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从全域布局到垂直细分,从专注美味到情怀加持,从故事化记载到短视频化呈现,持续火爆的美食纪录片也是时候该冷静思考下了。
垂直化的细分趋势
爱优腾的美食布局
无论书籍抑或影像,食物天然是众多艺术形式的绝佳表现对象。
早期,各大电视台也推出不少经典美食节目,但形式单一,多以美女做菜、烹饪教程、现场品尝、名人打卡为主,如TVB的《蔡澜叹名菜》《美女厨房》,凤凰卫视的《美女私房菜》,广东台的《我爱返寻味》,北京台的《食全食美》等。
网综时代崛起后,又出现了《中餐厅》《野生厨房》《十二道锋味》等明星美食类真人秀,收割了一波流量。
年起,《舌尖上的中国》风靡。自此,纪录片成为了表现美食最受欢迎的形式,以其诗意的影像色彩,人生百态的注入丰富了美食的内涵。据笔者梳理,近年来风靡的美食纪录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1:-年国内美食纪录片汇总
第一类是宏观记载类,典型的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目光瞄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相比起直接表现美食,其更加注重背后人与美食,与大自然的关系,从侧面描绘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同时艺术手法与文案都极具东方文化色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风味人间》,连海报都极具东方色彩
第二是地域类,尤以“食在广东”的广东美食为代表,光是广东省就有《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寻味东莞》等寻味系列推出,此外还有《味道云南》《烟火气里的武汉》等。
从此时起,美食纪录片已走向垂直细分化,聚焦某一地域的美食、文化、人情,内容表达更为集中,多为影视机构联合地方*府部门推出。如年6月推出的《寻味东莞》就由东莞市委宣传部、稻来传媒出品;《寻味顺德》则由央视、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旅游局、佛山电视台联合制作,更带动了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寻味顺德》推出后,当地顺势推出了“*金鲩一天游”“节瓜龙盘宴一日游”等特色美食旅游线路,实现了美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三类是时段类,中国谚语有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日本导演黑泽明也曾说,“宵夜是精神的营养。时段类美食片也多把笔墨集中于早餐、宵夜,典型的如腾讯视频自制美食纪录片IP“一日之食”,涵盖《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沸腾吧火锅》《开动吧!海鲜》四部内容。
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特定时间段的刻画加深对美食的表达,并刻画出不同面貌的美食人物肖像。此外还有《日出之食》《无饭不起早》《早点江湖》《宵夜江湖》等也属此类。
第四是品类化,如《人生一串》《沸腾吧火锅》《天下一锅》《中国宴》《水果传》《都在酒里》等,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美食,对不同地域的同类美食进行横向比较与刻画,串联起人生百味。
同时,此类美食纪录片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的窗口,通过纪录片形式传承着中国的宴饮文化、烧烤文化、火锅文化、酿酒文化……涮锅、撸串、品酒,正是这些生活化的镜头连接起了平民美食与市井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美食纪录片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吃越香,视频平台巨头们也纷纷扩大布局。如表1所示,在笔者整理的-年共30部美食纪录片中,基本由爱优腾和B站,及各大电视台“四分天下”。其中,腾讯视频无论在作品数量抑或质量上都保持领先,6部作品评分均稳定在7-9分,《风味人间》及“一日之食”IP系列均为爆款,实现口碑与流量的双丰收。
相对而言,爱奇艺虽然作品数量上与腾讯视频相当,但作品质量却屡屡翻车,没有一部破7分。B站和优酷虽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是精品之作,B站靠着《人生一串》打开了美食市场,优酷相较而言作品宣发较少,知名度欠缺,但质量上发挥稳定,《原味》《江湖菜馆》等作品均保持7以上的评分。
此外,各大电视台的野心亦不容小觑,央视、广东、深圳、东方卫视均有代表作涌现,品质中上,但相比起视频网站的网感化制作,往往篇幅较长,作品风格也具有较明显的电视制作特征。
年,美食纪录片的上线仍然值得期待。优酷将继续开辟酒水题材的《醉美年华》和甜品题材的《给我一点甜》,从菜肴走向了“大饮食”文化。B站则将上线《*滋味》《川味4》,并推出分时段美食《第一餐》《来宵夜吧》,而充分利用其UP主资源自制的《去你家吃饭好吗》,相比过往美食作品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电视平台年储备项目则有金鹰纪实的《吃遍宋词》《真香食堂》等,展现着美食纪录片电视团队的市场化追求。
看似毫无章法下的“美食路线”
蜂拥的美食纪录片看似层出不穷,毫无章法可言,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暗暗遵循的美食路线。
垂直化
垂直化可谓其较为明显的一大趋势。正如前文所言,从布局全国乃至世界美食的宏观化,再到聚焦某一地域、品类、时段,更多的美食片都在尝试把有限的篇幅投入到集中的领域,主题更明晰之余,美食特色亦更易于呈现。
情感化
相比以往专注于美食或烹饪本身,情感化是后来居上的美食纪录片毫无例外遵循的准则。
无论表现何种食物,最终都回归到人本身,情感的注入也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早餐中国》中相濡以沫的夫妻情,代代传承的母子情,所有的坚持,都在每座城市的晨光熹微中找到了意义。
又如《舌尖》《寻味》《风味》系列,一道道菜中,有酸甜苦辣,也有乡土人情,有坚守故土,也有流离他乡。这是对大江南北美食的采集,也是情感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