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
词
啊
我的勺已换成叉,
你还熬什么鸡汤?
自年始,媒体岁岁“流金”,读者年年落泪:“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不知何时起,有人声称:“让人‘泪流满面’的时代早已过去!”我在献词里读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花,一抬头却困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倦于微笑,疲于奔命,“存亡惯见浑无泪”,一碗鸡汤又如何让我落泪?然而,各家才子费尽心力,只是在熬鸡汤吗?不妨读读今年的献词:“大批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平凡人坚定地站起。为生命摆渡,与无常对抗,有那么多个时刻,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也有那么多个瞬间,14亿人行动如一人。”“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汶川村民千方百计运来了几大车蔬菜,女儿拉着17年前父亲抗击SARS的行李箱请战武汉,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悄悄捐出个口罩……善意与善意隔着时空回荡,勇气与勇气跨过山海呼啸,纵然彻骨痛过也依然那么努力在爱啊。”这绝不仅是碗鸡汤!一旦“社会冷漠”事件出现,媒体蜂拥而至,极尽所能刻画“冷漠众生相”。好在尚有媒体,用这些暖心事告诉公众,那么多人将“心地”打理得百草丰茂,你也不能任其荒芜。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唯有如此,即便手里的勺子换成了叉子,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献
词
啊
我是“物哀”打工人,
你聊“凡尔赛”正能量?
网友戏称,媒体新年献词,俨然一年一度的高考抒情议论文大赛。充满正能量的字眼,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中翻飞,在一咏三叹的疑问句里婆娑。也有人说,读罢会误以为在接下来的天,阳光总打在你脸上。悟以往之不谏,昨日虽败犹荣;知来者之可追,明日必定可期。甚至有读者发问:我享受平凡,献词却好像在讽刺我甘于平庸,这是不是以“为你好”之名,行PUA之实?当然不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很像一阴一阳,一体两面,彼此互藏,不可执一而定象。人,恐怕也不应被正/负能量的二分法所定义。你不会是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也不会是绝对的乐观主义者。你可能对此事悲观,对彼事乐观。你还会此一时悲观,彼一时乐观。也许你今日忙完生计酒足饭饱,一眼掠过献词觉得审美疲劳。可总有人能从这些热情洋溢的句子里,感受到希望和理想,以此度过艰难时光,获取前行力量。某年某月某日,那人曾是你,那人竟是你,那人会是你。献
词
啊
我历尽千帆只求静,
你煞费苦心还在作?
献词是媒体辞旧迎新的仪式感。“仪式感”是什么?《小王子》里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有读者称,献词的仪式感,不外乎是那些深陷行业困境的媒体人,通过“神话”时间节点,抵御寒冬、秀秀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人质疑媒体笔耕不辍年年写,煞有介事岁岁约,这种“传统”,就如同春晚一样,还有保留的必要吗?这些指责或许源自内心的执拗。丰子恺曾一语中的,说自己之所以觉得二十多年不逢着“新年”了,是因为他所认为像“新年”的新年,只有二十多年前,幼时所逢到的几个“新年”。我们对春晚、献词的挑剔,会不会也是因为我们只认同幼时逢到的那些?电影《老炮儿》里,六爷郑重地给亡妻点了一炷香,剃头、整衣、束刀,仪式感十足地去赴一场搏命之约。此时的他,拼尽全力找回自己,让人肃然起敬。他永远地倒下后,来撑场子的一众老友却被“唤醒”,纷纷冲向对岸。此时,《花房姑娘》响起:“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有些媒体人,跟六爷挺像。他们字斟句酌,延续着仪式感,也希望你不要一味强调人生若只如初见。他们当然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日子每天都是新的,年岁更迭原本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只是想用献词的仪式向你剖白:等闲未变故人心,只要你愿同行,故事常写常新。献
词
啊
我要曾经沧海难为水,
你是理想哐当碎满地?
对一些读者而言,新年献词里的情怀,是“挂羊头卖狗肉”,今天这样写,不妨碍日后那样播。有人回忆道,当年的媒体队伍,从上到下贯彻一种价值观。总编身先士卒,记者前赴后继,说话掷地有声,作文振聋发聩。谈起职业,自豪且明媚。而今的媒体厨房,为了KPI“看人下菜”。总编一心一意堵篓子,记者一门心思混日子,说话滴水不漏,作文隔靴搔痒。提起本职,哭穷又喊累。这般“拉踩”多少失之偏颇。武汉疫情最严重时,三四百名传统媒体人冒着生命危险执甲逆行,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与病*鏖战的艰辛历程。这难道不是凭着满腔情怀?终于,城开了。从“黑云压城城欲摧”到“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武汉人民的恐慌和疲惫渐渐消融在热气腾腾的藕汤里。我们的传统媒体人,却又默默奔赴下一个新闻现场。这些努力在数字世界里延续光荣与梦想的记者,只是希望通过献词向你倾诉:入行时的理想情怀,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解构稀释,我们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记录者,我们“内心有爱,眼中有泪”。-完-近期热点文◆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3个县级台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看看花落谁家◆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放过小线索,让这名记者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