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第四届ldquo和声艺术
TUhjnbcbe - 2021/2/16 18:32:00
治疗白癜风外用药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98.html
第三单元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联西南民族大学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

协办单位:

中国民族博物馆成都馆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与影视制作中心

李可染画院

总策划:穆兰学术主持:殷双喜、陈履生、曹意强、高小华

策展人:徐家玲

展览总监:李树、翟一涛

特别展出:星云大师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履生、陈孟昕、陈胜凯、陈野平、陈玉圃、戴卫、戴跃、范迪安、高毅、郭继英、何应辉、侯开嘉、*华三、*永木、韩振刚、姜宝林、蒋采萍、金沙、郎岗峰、李宝林、李兵、李庚、李魁正、李仕明、梁葵、林峤、林容生、刘大为、刘临、刘曦林、刘学伦、刘照剑、刘宗超、卢禹舜、路洪明、吕金光、马新林、米金铭、尼玛泽仁、沙马拉毅、史晨曦、舒炯、宋唯源、唐楷之、王海鲲、王婧、王鲁湘、王书峰、王玮、王雪丹、王镛、王永正、魏爱臣、魏传忠、吴长江、谢定超、谢和平、许俊、徐里、姚鸣京、杨晓阳、叶培贵、阴澍雨、曾子懿、张子康、赵卫、钟捷、周啸天

开幕时间:年12月3日下午2:00展览时间:年12月3日-12月10日

学术论坛: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论坛时间:年12月3日下午3:30

开幕音乐:

和声(空谷合唱团)

开幕地点:高小华美术馆(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行*楼三楼)

展览地点:

中国民族博物馆成都馆、高小华美术馆(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行*楼三楼)媒体支持:央广网、中新社、光明日报、民族画报社、现代艺术、艺术国际网、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四川艺术网、四川教育新闻网、今日艺术网、新华网四川频道、香港文汇网、四川美术网、《画廊》杂志、《头等舱》杂志、《美术文献》杂志、《艺术生活》杂志、《收藏人物》杂志、杂志、《上层杂志》、《四川美术》杂志、《艺术现场》杂志、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康巴卫视、四川电视台、艺课直播大象无形-传统与当代的和声总策划/穆兰

今年的和声,是进入新时代的新和声,是在*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如沐春风,激动、欣喜,充满信心和力量,有着格外的标识和记忆。

*的十九大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的和声艺术展,与以往的三次大有不同,这次展览是在新时代大文化背景下的一次非同寻常的展览,和声,经过四年的积累,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语境中西南民大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是四川艺术界和全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展之一。四年,我们感受并见证和声的成长与上升,和声有了今天气象和影响力,是坚持和努力的结果,参加和声艺术展艺术家们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完成自己的表达,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深远影响。

道行天下,唯物至简。本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将延绵前三届“和合”大美之精神,近百位活跃在艺术界的艺术家参展,他们的作品在相互交融与和合之中,相互映照,交相辉映。第一单元,翻转:交融的中西艺术传统,第二单元,彳亍:行进的中国原生艺术,第三单元,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这是一次艺术意义上的大合奏、大交响,是一次学术、专业、开放的展览,具有民族特色。让不同风格、不同思想和不同情感在相互碰撞中,贯通充盈,至美至简,让这个季节温暖如春。既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又和光同尘、心道一体。将艺术创造的力量与艺术教育的升华相融合,让不断创造的人类和谐走向未来。

和合大美,卓韵有声。艺术的自信必将增加文化的自信。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保留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穆兰: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宣部授予的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

岁月如歌-第四届和声展序学术主持/殷双喜

第四届和声展将“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作为主题,既表明了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也表明了中国艺术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正是来自于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理解与创造性继承。岁月如歌,歌如岁月,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演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恒的旋律,而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融合,正是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竭源泉。

当我们追问什么是传统时,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追问一种独特的传统或现象的历史起源可能是什么,而且也可以追问某种对创造性的特殊理解,其起源或动机是什么?于是,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变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人们相信什么,为什么人们相信它,人们怎么表达他们的信念?

对于当代的艺术创新来说,传统转化的原则是自由的、偶然的,在传统转化过程的每一个瞬间,个体艺术家总会做出新的、潜在的、激进的、解释性的决定,去追寻古典作品中隐藏的或遗失的本源之物。这使得当代艺术创作的主要价值与其说是向传统的致敬,不如说,更在于对传统的当代反思。虽然,今天的艺术更加强调个人的经验,但艺术家并没有将古典艺术看成是一种过时的统一性模式。因此,他们的作品确切地涉及到了那些组成现代性及其特殊的原创性的诸多力量——个人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对不同国家和民族艺术的同情性理解,以及在网络信息时代对传统艺术的广阔视野。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标志,古典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剧变过程中艰难地守望着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和谐。回望历史,每一代人对经典艺术的回顾,都是向传统的致敬而非单纯的复制,曾经孕育了现代的古典是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也永远不能回归的美好意象。由此,当代艺术家面对丰富的艺术传统与经典时,更需要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诚与独立意识。莫奈曾经说自己作画犹如鸟儿在唱歌,而莫扎特与贝多芬的老师——德国古典音乐家海顿则认为:“……我做的虽然不太有把握,不太完善,然而我毕竟也是个造物主。”

从这一角度来看和声展,参展艺术家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当代的再创造,就具有了艺术史的远足与探险的价值,如同一个人进出于历史的旋转之门,经历了艺术经典的重构与再生,不仅提示了世界范围内的古典文化的保存与交流,而且鼓励我们去思考传统的价值和当代人的文化使命。

和声展的作品融合古今,各有其美,如同人类精神生活的路标,揭示了我们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若干节点。这些节点向远方延伸,凝固成为难以抹去的记忆之链,生活因此而变得真实可触。艺术家既是自然的见证者,也是生命的感知者,更是灵*的先行者。他们的目光穿过历史,看到了千年依旧的风景,在我们与画面相遇的瞬间,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想象竟然不断涌现,使日常生活的悲欣交集变得意味深长,世界因此更值得期待与向往。

近期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表明,传统的经典艺术因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揭示了某些永恒的人文价值,从而得到当代艺术家和公众不同角度的持续欣赏和解读。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有一条绵延不断的审美长河,从过去流到现在并且流向未来。

不忘初心,历代杰出的书画家和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究竟有那些文化内涵延续至今呢?我以为,对自然的持续观察与体悟,对人类命运的不断探究,构成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基本链接。正是在与大自然的天人一体中,中国人获得了与生命的感性联系,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在心灵深处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命运的共同体。

第四届和声展的举办,既使我们走近传统,也使得传统通过这一展览走入当代。来自全国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也重新诠释了传统艺术大师的想象,让艺术从历史走出,面向当代中国鲜活的生活,展现当代中国的沧桑巨变。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转换与呈现。当代中国艺术正在走向一个新时代,在现代性书写的努力中,以视觉为中心,重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从而以非常感性化的人生洞察,展现生命的底蕴与世界的景深。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一枝独秀于西南-和声展寄语学术主持/陈履生

《史记·五帝本纪》云:“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乐从和。和,乐之本也。不刚不柔曰和。《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闻之和声而悦耳,馀音绕梁,三日不绝。而和声之于视觉,乃赏心悦目于心田。然艺事纷繁,刚柔不一,和而不同,故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亦是和也。今“和声”第四次展于西南民族大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乃艺术之大交响。虽类别不同,形式多样,然以知行合一而成大美和合,为新时代之惠风和畅也。

陈履生: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

传统的价值-和声展寄语学术主持/高小华

20世纪80年代末的纽约,一群饥渴如痴的中国大陆艺青,在陈丹青的引荐下,结识了木心,我亦幸于其中。对于中外艺术史“什么都不知道”(木心语)的我辈,先生说:“艺术的根在文学,文学的根在其宗教……要知根”——于是就开启了世界文学史的“补课”及历时五年的“文学长征”。

“知根”其实就是知传统,知识人类文明的传承脉络。中国艺术百年,已然形成两种“传统”:一为本土固有,另为外来融合而逐渐本土化——对于这样的“传统”,我们至今都还认识不清,知其不深。

通过展览来梳理并呈现这些传统,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相信《第四届“和声”展》的每个参与者都能通过个人作品的展示並在相互的交流与对话中有所获得。

自然,这一切又都会给我们的校园增添无限鲜活的能量与生命力。

高小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策展人/徐家玲

“书画同源”的概念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将书法视为中国画的创作基础,也鲜有人辩驳,这可能是由于书写和绘画使用同一种工具和基本方法的缘故,那么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为是书画之间的“相容”。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在古代和现代都可以独立的呈现和展示,比如唐宋的传世绘画作品,画家们并没有有意识的通过书写去向观者传递自己同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而是直接以绘画的视觉图像独立传达,只有在文人绘画真正的独立和觉醒之后,书画才在创作的层面统一起来。

严格上讲,书家之书和画家之书也有着截然的区别,尽管我们可以例举出许多绘画和书法兼修的大师,但是随着现代学科的分类,中国画和书法甚至篆刻都各自成为独立的专业,中国画更是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学科方向,专业的书法创作和画家在作品上的题跋,二者追求的并不是同一种目的。书法完全可以表达另外一种视觉效果和感受力,在绘画中,书法或者更为直接的说是落款只成为绘画的补充,这是中国画和书法各自独立的地方。随着现代书法的兴起,书法更可以被完整的视作一种抽象的线来欣赏,所以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在当代很多时候是放在“书写性”的范畴去谈论,这又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问题。

显然,讨论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笼统的谈论,只能重复的去梳理历史的脉络,而真正的研究则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创作者个案身上。如同我常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谈论传统这个词,是一个笼统的大词。一个后世的创作者不可能继承我们谈论的所有传统,他只可能受到少数前人的影响,以个体为基点建立起来的传统才有具体的轮廓和探讨的意义。如若我们细究,两宋都不见得是一个绘画传统,它们秉持的标准和表达方式是有差别的。唐有唐的传统,宋有宋的审美,元有元的趣味,而明与清,更是完全不同的气象,进而我们看到在一个朝代,杜甫和李白完全不是一个所谓的唐代传统能概括的,他们身上的独特性恰恰是使他们成为伟大历史人物的先决条件。故而,我们也不妨去追问“书画同源”这一传统,我们应该越来越理解这一点:是个人确立了传统,而非传统确立了个人。

第四届“和声”展览所呈现的书画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统脉络,而每一个人身上的传统又不尽相同,每一个人创作的风格理念是交织独立的,每一个个体在此次展览上,用作品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和声”的演绎,我们也可以将之看成是个体之间的“合璧”,似乎,这正是“和声”展览主题所传达的一种精神——和而不同。书法和中国画都是我们传统遗存的瑰宝,在偌大的传统范畴中,真正能够继承传统、推动传承与发展的都有赖于每一个时代优秀的个体创作者,然而个体千差万别又独立相容,这也是和而不同的精神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和声展览”与其他艺术展览不同的意义正在于这个展览主要面对的对象是高校学子。从这一个角度,这是一个难得的展览,因为每一个年轻的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能看到如此丰富的个体呈现,每一个艺术前辈都是一扇窗户,一扇门或是一条道,尽管眼花缭乱,但是给了每一个学习者选择的可能,所以,展览本身的价值就是教学的内容。我们希望,每一个年轻的观看者都能在展览中受到启发,能在逐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建构其自己身上的传统,进而完成对自我的确立,这是教育的初衷。

此次“和声展览”的书画单元得到了李可染画院和院长李庚先生的鼎力支持,适逢李可染先生诞辰周年,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缅怀为中国艺术革新的先辈。而更多的年轻学子由此可以直面当代重要画家的作品,我相信,对于成长的学子而言,这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和声”是如春的细雨,以艺术的方式正浇灌着每一个年轻独立的种子。

“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

艺术家作品

星云大师《佛》

陈履生《春信》

陈孟昕《雪来无雪有梅花》

陈胜凯《庄子·山木》节录

陈野平《日暮苍山远》

陈玉圃《塔山帆影》

戴卫《坐禅》

戴跃《吴镇题画诗一首》

范迪安《真知困而得峰高无坦途》

高毅《女孩》

郭继英《惠远寺系列》

韩振刚《山水》

何应辉《嵇康语一则》

侯开嘉《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

*华三《牧区记忆》

*永木《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姜宝林《脉》

蒋采萍《月明云淡露华浓》

金沙《向大师致敬-寻找莱奥纳多·达芬奇》

郎岗峰书法作品

李宝林《天山雪霁图》

李兵《海螺沟日照金山》

李庚《马勒交响曲系列之一》

李魁正《设色花卉》

李仕明《太行大峡谷》

梁葵《飞鸟》

林峤《陶渊明饮酒诗一首》

林容生《园林》

刘大为《承古开今》

刘?临《牧羊女》

刘曦林《啸看云起》

刘学伦《刘铭传保台湾之沪尾大捷》

刘照剑《书法作品》

刘宗超《皎然诗待山月》

卢禹舜《楚江怀古》

路洪明《平林村外一夜寒》

吕金光《兰亭奖获奖作品》

马新林《三江写生》

米金铭《大渡河系列-天梯》

尼玛泽仁《辉煌的遗迹》

沙玛拉毅《团团和圆圆》

史晨曦《*叶勾栏觅水痕》

舒炯《书法作品》

宋唯源《年年花事好》

唐楷之《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王海鲲《东方既白》

王婧《Home系列》

王鲁湘《可贵者胆所要者*》

王书峰《四条屏》

王玮《闲叶淡香》

王雪丹《墨痕·竹林》

王镛《可贵者胆所要者*》

王永正《杜甫诗》

魏爱臣《冰雪林中著此身》

魏传忠《艺海无涯》

吴长江《牧牛图》

谢定超《终南山居图》

谢和平《沁园春雪草书十条屏》

许俊《观云图》

徐里《以山写*》

姚鸣京《秋山云高》

杨晓阳《借古开今》

叶培贵《李白独坐敬亭山》

阴澍雨《花鸟》

张子康《烟浮远岫图》

曾子懿《林坑古村系列》

赵卫《西山烟云》

钟捷《川西即景》

周啸天《篆书对联》

END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行*楼三楼

WuhouCampusofSWUN(thethirdflooroftheadministrativebuildi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第四届ldquo和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