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金科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安徽合肥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到成都定居后,几十年间,写出了一系列关于他这第二故乡的散文。而人在他乡别样的观察视角和情感意蕴,使得金科笔下的“天府神韵系列散文”,无论是风物还是人物,都显现出一种颇为独特的韵致,既引人入胜,也耐人寻味,所以深受读者喜爱。
征得金科先生应允,推出金科“天府神韵系列散文”,并配以图片,分享与读者。——敬工
麻将声里话书香金科好多年前,便有个调侃的段子甚为流传。说是在中国上空乘坐飞机,如果听见下面一片哗啦啦的声响,乘客们便要会心一笑,成都到了……
到了成都,那围坐麻将桌“修长城”的身影,确实倒是随处可见,且不分昼夜。然而,不要忘了,成都毕竟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个名头绝非轻易可得。所以,麻将声声里,这座古城的书香气依然还是相当浓厚的。
别的不说,就说那成都的报纸,就很有些说头。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热衷于给《成都晚报》写稿。一个重要的缘故,就是看中了它的发行量。当年全国都市晚报的销量中,《成都晚报》一度排名老三,由此可见爱读报的市民之多。
记得当年成都报纸还曾登过一篇外地游客的小文。说他在成都要三轮车,而那三轮车夫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成都晚报》,对已坐上三轮车的“上帝”不理不睬。直到他连呼几声后,车夫竟说,请等一会,我看完这篇文章再送你……
其实在成都,类似于所谓贩夫走卒喜爱读报者,也如同那打麻将的身影一般,随处可见,不足为奇。就连那块被誉为蜀中荣宝斋“诗婢家”的金字招牌,也是取《世说新语》中“郑玄家奴婢皆读书”之意的。
到了今天,成都大大小小的报纸大概有数十种了吧?即便如此,当得知一家大报为了几个铜板,想要灭掉副刊后,成都几位知名的文化老人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联名上书省委书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堂堂历史文化名城,报纸岂能没有副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硬是将这家大报的副刊给救了回来。
报纸一多,那卖报的自然也多。我很怀念初来成都时那满街叫卖报纸的景象,真是都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今早已被大大小小的书报亭和报摊给替代了。
近年来,常闻一些城市不断拆除书报亭的消息,而成都的书报亭、阅报栏、小报摊却遍布大街小巷,而且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了。
那年,我的小说处女作上了《北京文学》,得知消息时已是夜晚时分,我想先睹为快,居然就在街头的书报亭里买到了,可见这些书报亭里卖的报刊也是颇有品位的。
而规模庞大名号书城、购书中心的也为数不少,还有着一家古色古香的古籍书店,就是在遭遇电子书碰撞的今天,市民们仍然爱去逛书店。近日逛街,发现成都又接连开了好几家各具特色的书店,有的还是昼夜营业。
太古里商城中的“方所书店”
尤其是那家开在太古里商城的“方所书店”,不仅规模宏阔,建造独特,而且温馨典雅,时间不长,就有了“中国最美书店”的嘉誉。许多市民甚至将那里当做了图书馆,席地而坐,一坐半天。节假日里,常常人满为患,难以插足。不知是否也是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吧,近见报载,成都所有大学的图书馆也开始敞开了大门,面对市民开放了。
四川大学图书馆
此外,成都还有着许多小众的私人书店,店堂多不大,但打扮的则多很温馨。中央电视台主持读书栏目的李潘女士,当年就曾在成都开过一家“李潘书店”,我在那里买过几本书,且都被盖上了别具一格的售书章。
如此浓郁的书香味,自然也要熏染出一些文化名人来的。郭沫若、巴金、艾芜、沙汀之辈就不消说了,近些年来,仅从成都走出去荣获“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阵容,就颇为可观。
不久前,偶见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前来成都,专程拜访马识途先生。这位早已著作等身,电影《让子弹飞》原著的老作家,已届百岁,竟还信心满满地对*说,他计划还要写好几本书呢!而如此这般老当益壮的文化老人,成都还有许多,不时见到他们的新著问世。
依我这外乡人的眼光来看,这座都市还有着一种颇为雅致的传统,那就是以文化人为荣。
它不仅为客居成都不过四年的杜甫先生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草堂”,还不惜为历朝历代匆匆过往的文人骚客塑像立碑。
在成都母亲河蜿蜒秀美的锦江沿岸,随处可见这些人物靓丽的身影和他们的诗文碑刻。甚至于还为从古至今杰出诗人的杰出诗作,铺就了一条蔚为壮观的“诗歌大道”。就连古时与司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和被视为乐伎的才女薛涛,在这座都市里也都有着供人瞻仰的一席之地。
早在解放前就已经出版了《死水微澜》长篇小说的李劼人先生,做了新中国的成都市副市长,却无意于仕途,继续写他的小说,因而去世后其故居“菱窠”也得以变成了一座纪念馆。
而土生土长的巴金先生,尽管始终反对修复他的故居,故乡人还是以他的名义建了一个“巴金文学院”。
就连尚在人间的“巴蜀*才”魏明伦先生,竟也有了一处像模像样的纪念馆。我认识的一个墓地老板,自小就仰慕文化人,慷慨拿出一块风水宝地,公开宣称要无偿接纳十位本土德艺双馨的文化名人……
成都锦城艺术宫
我年青时喜欢热闹,曾挤在闹哄哄的成都市中心一住多年。离家不远,有着一座当年大西南最漂亮的剧院。记忆中,那剧院常常是好戏连台,接二连三的。近水楼台,又爱看戏,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就连家乡来的*梅戏《天仙配》,我也是在这里才得以看到的,乡音诱人,竟一连看了两场。
成都天府广场
现今,在这寸土寸金的都市之心,围绕着天府广场,正在昼夜不停地大动土木,兴建着与文化有关的堪称标志性的四大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当然,还有着一座宏伟气派的图书馆。
成都市博物馆
四川美术馆
四川大剧院
四川图书馆
关于书香的话题虽然说了这许多,但要让那些玩麻将的销声匿迹,也如痴人说梦。有人说,麻将已是成都的一张另类名片,只能顺其自然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依愚之见,成都既是一座麻将之风浓烈的都市,同时也是一座书香之味浓郁的都市,两者相互交融起来,便又显出一种散淡的悠闲来。不知是否因此,这座城市才又有了“悠闲之都”的雅号。
而这个雅号倒像是名副其实,至今尚未听见有何异议。许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写于年)
作家金科(年初冬,摄于成都望江楼)
金科,年生于合肥,曾在安徽当知青和工人。年秋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为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年秋到成都工作、定居。
业余爱好写作。曾兼任四川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四川散文》杂志总编,《川渝散文百家》文集主编。著有散文集《乡贤》等文集多部。长篇散文《祖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发表于《北京文学》的微型小说《一箱葡萄》,先后被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为中考语文(模拟)“现代文阅读”试题。系四川省方志馆“名人名作珍藏馆”入馆人物;合肥六中和淮北师范大学“杰出校友”。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
(来源:“敬工”美篇美篇号)
记忆中的往事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回顾往事,交流情感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展示生活优美,向往美好未来。讲述真实情感事,传递人生正能量……本平台不登广告,原创文章不打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