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年大跃进时期,提倡群众写作。况浩文每晚十点后,拿报纸把电灯泡裹起来写作,至凌晨一两点。几个月后,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完稿。他将稿子寄给了《成都晚报》。
《成都晚报》想连载这篇小说,但小说里面有国民*女特务对中共*员产生爱慕之情的情节,他们拿不准,就往上送审。有人向况浩文建议,《在茫茫的夜色后面》这个名字“又长又酸”,不如改成《一双绣花鞋》。
但是,还未等小说修改完成,文革爆发了。况浩文被揪了出来。
当时,《一双绣花鞋》虽然还未出版,但因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经口口相传,已经广为人知,成为他“反*反社会主义”“人性论”的铁证。
隔离审查40天后,他被放了出来。此时,《一双绣花鞋》正以手抄本的形式,从南到北,一路疯传。带动小说传播的,一是红卫兵大串联,二是知青下乡。小说以批判“大*草”的名义,被纷纷传抄。“基本上,有知青的地方,都有这部小说。”况浩文说。
年,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未被刊用,被一个姓刘的评书艺人,改造成一个小说评书,在小范围内讲说。这个评书艺人至今依然健在。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波,通过重庆文艺处干部林彦,找到况浩文,准备拍电影,况浩文把本子改成电影剧本,打印了70份,但因为很快遇到“文革”,电影没有拍成,而小说(电影剧本)却通过70份打印稿,变成手抄本到处流传。况浩文因为这部小说被指控为“流*”,吃尽了苦头。该手抄本在全国流传很广,况浩文的妹妹在黑龙江插队,听到当地知青讲该故事,就给况浩文写信说:“绣花鞋穿到北大荒来。”手抄本出现了好多种版本。
年,《红岩》杂志复刊,当年第一期就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在茫茫的夜色后面》。该杂志当时印刷了23万册,出现了全国人民排队买该期杂志的现象。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波把《在茫茫的夜色后面》拍成电影,名叫《雾都茫茫》,并在全国上映。后来,该剧还被移植为话剧和川剧等10多个剧种进行演出。
结语
地下出版物原为英国舆论界术语。即激进的或其它性质的“非法”出版物;常指那些反对上层势力,部分或完全反对当时的*治文化传统,时常发表被当局认为有威胁性的消息或观点而容易招致检查的报纸和刊物。
罗伯特·达恩顿《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说:“地下文学在十八世纪尤其重要,因为当时存在着检查制度、警察和*府垄断的图书出版业,以便宣扬官方认可的教条。当要传播异端思想时,地下文学就大行其道”(前言)。说得非常简练而准确,从二十世纪的前苏联、东欧到我们曾经有过的经验,仍是如此。
过去被忽视的地下出版物和下层文人是传播启蒙精神、培养*治异见和唤醒不满乃至反抗意识的重要场域,格拉布街的盗版书贩、受雇佣的文人写手、来来往往于边界的走私小贩以及警察的线人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生产、传播与禁制的亚文化世界。如果说这是革命意识形态向社会渗透的重要进程的话,更应该强调这既是巨大而隐秘的商业王国网络,同时也是人性在专制社会中遭受奴役与铤而反抗的精神版图。
朋友您好!如有闲暇,烦请推荐您的朋友圈,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