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热议也很快随之而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争议:
一部分网友坚定地声援记者,认为记者在正常行使媒体监督权,即使拒绝采访也不应该被粗暴对待,背后显然有更多不可告人的“黑料”;另一部分网友则在思考“打的对不对”,质疑记者的采访流程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刻意制造矛盾、是否有从业资格证?
(几天后《人民日报》还对第二种观点进行了延伸讨论)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样爆发在年春节后的,另外两个有关“媒体”的争议。
年3月底,科普自媒体“回形针”发布的视频《如何快速消灭全世界的森林》引发了全网的激烈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其“单拿中国需求对巴西雨林的影响为例”不仅单调而且太容易建立起片面的逻辑关系,相比于科普更像是“借科普之名夹带私货”,称其为“屁股做歪”、“两面人”、“伪科普”。
支持者则认为表达本身没有对错,对于内容的质疑应该局限在“论证逻辑”、“取材标准”等核心的部分,不应该上升到“动机论”。
(这已经是比较克制的双方分歧了)
4月12日财新刊发的《高管养女性侵事件疑云》所带来的争议就更加“典型”了。这篇被许多“内行人”(比如王志安)看来更符合专业要求的特稿,在社交网络的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口碑崩塌”,认为作者“洗地”、“偏见”、“歧视”,并且很快与刊发平台“财新”联系在一起,认为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财新“糊了”。
在小汪看来,这些讨论太有时代特征了。舆论争议的重心能够从“新闻事件本身的论证”屡次转移到“记者为什么会被打”、“怎么什么人都在做媒体”这样的延展性话题,甚至吸引官媒这样的“公共资源”下场讨论,一切的因素似乎都在说明:
媒体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心中一个极其“拧巴”的存在,“为民请命”和“为民添乱”之间存在着一个微妙的一步之遥。
具体媒体是如何“拧巴”起来的,具体这个“一步之遥”有多远,小汪也说不清。但他发现那些人们嘲讽着“媒体”,也混淆着“媒体”:“很多人在朋友圈里义愤填膺说着‘活该’,然后说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