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dushooter
照片里的成都故事系列冯晖
游支健摄影并授权使用
年,刘志明从部队专业,在成都邮*局走马街支局担任投递员。因工作表现突出,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年夏天,游支健老师用尼康相机拍摄了这张照片,当时他在四川工人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对获得全国劳模的成都相关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逐一的采访报道。拍摄地点在大同巷,那时的巷子非常窄,一头接槐树街,一头邻府南河边。照片里,刘志明骑着一辆28英寸永久牌男式自行车,迎面而来。
家住张家巷的他,每天上午在龙抄手店吃一碗海味面,7点半前赶到单位。第一轮班是分送《参考消息》和《成都日报》,10点开始第二轮班的工作,主要投送《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四川工人日报》。下午2点半是第三轮班的时间,主要是送《成都晚报》。除了报纸,他还要投递许多的信件,投递的过程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发生。
年初,有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件,收信地址是成都建国西街90号,收件人是张愧树。当时,建国西街已消失,他利用休息时间,询问了那一带的民警和附近的老住户,却都没有线索。最后,他在市公安局口卡科协助下,终于找到收件人下落,但当时收件人已去世,收件人的孙子家住通顺街22号。这样,通过一封信,离别36年的亲人,终于取得了联系。还有一次,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收件地址是成都东安里玉兴饭铺,刘志明历尽艰辛,终于在东大街找到其儿子的住家,收件人已在武汉常住。因地址不详或地址变动,找不到收件人的信件被称为“死信”,在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年10月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编里,介绍了他的真实事迹,书里说“近年来,刘志明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复活‘死信’多件。”
当时的走马街支局服务范围非常大,西到锦江宾馆,东到新华公园,北到玉皇观街,南到四川大学。那时,报纸的发行量非常大,光是岷山饭店订的英文版《中国日报》就有上百份,一次送不完,他就分两次送。刘志明回忆自己骑车第一次摔跤是在现在的滨江路上,靠近国税局办公楼的位置,过去路边是一座大煤场,许多成都市民都还记得,当年来这里拉蜂窝煤。这天是雨后,路面是煤场黑乎乎的积水,非常滑,一不小心,行进中的自行车突然向左侧倾倒,为了不让车上的报纸和信件掉在地上弄脏,在落地的瞬间,他左手支撑身体,保护了自行车和车上的报纸信件,但手掌受伤不轻。
冯晖摄影
时间一晃20多年过去了,年春节摄影师游支健终于找到了照片里的这位劳动模范,送上了精心放大装裱的老照片。刘志明还记得这位报社的记者,“当时背一个摄影包,从包里掏出一个长长的镜头,熟练地接在相机上,对着我‘咔嚓’就是一张。”当年,两位行走在成都街头的年轻“行者”,如今都已退休在家,回忆往事,有说不尽的话,成都的大街小巷,留给他们太多的记忆与感慨。
用您的照片
讲述成都的故事
?
赐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