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大地”副刊人的鲁迅情结
文|何频
《阿Q正传》第一章(年12月4日晨报副刊),当年发表的小标题为:“这一章算是序”,此次出版,恢复此标题。
《阿Q正传》书影。
近日得到“副刊文丛”版《阿Q正传》的签名本,满满一个扉页上的签名——李辉、王刘纯、毕飞宇和虞金星四个人的联合签名,我真是太高兴了。
年上大学,我学的专业不是中文系和现代文学,对《阿Q正传》曾经有过多少个版本并不清楚。可是,却对这一本最新版的《阿Q正传》格外留心与期盼,一直在等着它出版。
李辉和王刘纯是“副刊文丛”的主编,其中毕飞宇来为这本《阿Q正传》作解读。而李辉与毕飞宇,两位恰都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注定这一版的《阿Q正传》有看头,有收藏价值。
虞金星,浙江绍兴上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供职于人民日报,专职编辑,兼事写作,负责编选《阿Q正传》。
虞金星、孙小宁、周舒艺在孔夫子网签名。
编者虞金星。此人何人?80后的虞金星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文学编辑。公元年年底,《阿Q正传》最初在北京的《晨报附镌》上亮相连载,时光流逝将近百年,刻下仍由一位做编辑的副刊人来编此书,意味深深。
更何况,虞金星自报家门,说他与之前的两位绍兴人鲁迅和孙伏园是乡*,自己也是“北漂”——
同为北漂京城的副刊编辑,我偶尔想象,九十多年前我的两位同样“北漂”的同乡前辈,在这个城市的哪个院落里,以我熟悉的绍兴话催稿、拖稿、交稿。不觉就把这近百年的光阴拉近了许多。
这就有趣有意思了。
何频在“副刊是半部文学史”讲座上发言。
作为新版《阿Q正传》的编者,接力者虞金星有意要续文脉,认真弄出特色和特点来。这一版《阿Q正传》,内容有四个部分:鲁迅《阿Q正传》原文。丁聪华西晚报版《阿Q正传》的插画。毕飞宇年底的解读文字。
另外,是编者虞金星汇辑的“鲁迅谈《阿Q正传》”的七篇文章。还有虞金星各篇文末的新的注释。如此强强联合、强强组合的阵容,为什么会由年轻的虞金星来手编这一版的《阿Q正传》?
这不能不说是虞金星独特的机遇,因为他是“大地”副刊的编辑。而之前“大地”副刊的编辑李辉,虞金星称大名鼎鼎的李辉先生是“我的副刊前辈”。近水楼台先得月也。
表面上看,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传记作家和文化批评家,李辉并没有太多直接涉及鲁迅的作品。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李辉和鲁迅先生距离很近。
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和瞿秋白是惺惺相惜的文友与战友,而《秋白茫茫》一书,正是李辉获奖获鲁迅文学奖的代表作品。
二、他早早就研究巴金,为巴金作传,数十年为宣传巴金不遗余力,他歌颂的正是获得鲁迅先生真传的“说真话”的巴金。
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是李辉研究文坛现代宗派主义起源与危害的代表作,而胡风与鲁迅的关系是人所共知的。特行独立的李辉,他从鲁迅、巴金和他的老师贾植芳身上,自觉继承了现代文人的风骨与正义。正是李辉,他决定把《阿Q正传》收录,作为“副刊文丛”的起头。
李辉在“副刊文丛”的总序里说:“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选编,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而同为主编的王刘纯豪言,这“副刊文丛”,至少要出版本左右才罢休。
年2月李辉看望袁鹰先生。
年李辉看望姜德明先生。
年看望姜德明先生。
李辉还特地请出袁鹰和姜德明二位做“副刊文丛”的顾问。李辉敬称他们是“两位副刊前辈”,且正是“大地”副刊的前辈和掌门人。姜德明先生更为当下的读者所熟知,他的书话写作,关于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及老北京的资料编纂,功德无量。
当年,当“大地”还是“战地”的时候,姜德明就编印并注释过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一批鲁迅著作。十年前,在年广西师大版“煮雨文丛”之《金台小集》一书里,姜德明先生有篇《几本白皮书》的文章,集中回忆了年代开初,《人民日报》文艺部编印鲁迅作品集的一段旧事——
年春节前夕李辉看望姜德明先生。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由我经手先后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内部印行了六种鲁迅先生的作品,依次为:
《鲁迅杂文书信选》(一九七一年九月)
《阿Q正传》(一九七二年二月)
《鲁迅杂文书信选续编》(一九七二年四月)
《门外文谈》(一九七二年十月)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一九七二年十月)
《鲁迅书信新集》(一九七八年四月)
其实,在一九七二年十月,还有我选注的一本《鲁迅序跋集》,共五十篇,二百〇六页,已经排好版,只待付印了。因发现有人正利用这些书在招摇,我愤而拖延未印……
为什么当时要印鲁迅的书?回想“四人帮”肆虐时期,文场上已经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寸草不生。报纸上只有声讨或表态的文章,连稿费也取消了,认为那是修正主义的资产阶级法权。给作者发点什么呢?先是“红宝书”和“语录”,后来又改发笔记本。
作者们反映,积存的这些纪念品,足可摆个小摊子了。恰好在这前后,毛主席要读大字本鲁迅的《〈伪自由书〉后记》,中央办公厅让我们报社印刷厂试排过,因不符合要求,改用了别家的印件。这样,我提议印鲁迅的书代稿费,很顺利地便被当时的负责人通过了。
……
《阿Q正传》由我注释,其实名实不副,我只是摘抄《鲁迅全集》的注释而已。当时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的王仰晨先生的称赞,还欣赏我设计的封面,表示要正式公开发行《阿Q正传》单行本。当然,他们要重新编写注释。后来正式出书,连封面也重新设计过……当时有没有什么版权法可依,只要鲁迅的书得以流传,我们便高兴。
总之,在我经手印行这几本鲁迅作品,封面都以素白为主,没有什么装饰,内部俗称白皮书……
(《几本白皮书》)
丁聪插图(1)。
丁聪插图(2)。
丁聪插图(3)。
丁聪插图(4)。
丁聪插图(5)。
说到这里,先按下我和同龄人李辉、年轻的虞金星之间的文字关系不表,却特别要回忆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年2月,农村正是过春节的时光。
这一年,我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课文里已经学过鲁迅的《祝福》《故乡》等等。南太行浅山区,几个村子交界的山坳里孤零零起了两排青瓦房,这就是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初中校园。
过年放寒假的日子,刚结过婚的小叔叔,有时让我和二哥替他值夜班,其实就是野地看校园,叔叔也是我们的老师。这所学校并无围墙和大门,但是已经通电了。那时候冬天还容易下雪,动不动就下雪,老厚的积雪夜间还反光,好比囊萤映雪的那种瑞雪。
这天夜里,我在叔叔的备课桌上,看见一个来自县文化馆的邮件,卷着是个圆筒状。出于好奇,拆开一看,其中是油印的《太行之花》,这是修武县县办文学刊物的创刊号。另外,还付了一本不大的白皮书,系鲁迅手迹黑体竖排的《阿Q正传》。
别的我已经记不清了,而鲁迅先生的成名作,又是鲁迅被特别放大的年代,尽管我似懂非懂,实在是不得要领,但还是被这最朴素又最大方最醒目的小书给迷住了。
夜深了,地冻天寒,学校似古庙实在是冷,我和着内衣躺进冰窟窿似的被窝里,还是不忍释手,不是看,而是摩挲与兴奋。
副刊编辑一家亲。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把这书和油印的刊物带回家了……三十年后,我在郑州家门口的地摊上,再次发现当年人民日报编印的白皮书《鲁迅杂文书信选》《鲁迅杂文书信选续编》,二话没说,就赶紧收下了。这是我的珍贵纪念。
而姜德明先生编注的《阿Q正传》,与李辉、虞金星新编的《阿Q正传》,一脉相承,正是三代“大地”人的热忱奉献。
所以,我特别珍视这精装版“副刊文丛”之《阿Q正传》,并希望重新获得当年的“白皮书”《阿Q正传》。
戊戌三月三,年4月18日于甘草居
作者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年出生,年毕业于原华中师范学院*治系。散文作品集有《见花》《文人的闲话》《只有梅花是知己》等。
大象版“副刊文丛”第一辑,收录其个人作品集《茶事一年间》,是《文汇报?笔会》文章的专辑。近年来,陆续在《文汇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成都晚报》和《河南日报》《大河报》等报的文艺副刊上开设专栏。
文化随笔《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分别获得年和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篇文章。
-END-
六根者谁?
李辉叶匡*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
——
六根开通于年6月6日
不仅是我们六个人的平台
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年1月18日,六根作者队伍扩容
杨苡*永玉王鼎钧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张新颖
毕飞宇陈思和张翎梁鸿曹可凡鲍尔吉·原野赵丽宏何冀平
王尧肖复兴盛可以陈河马未都罗雪村周吉敏殷健灵
古清生王亚彬赵蘅虞金星孙小琪张家鸿瓦刀汪凌
张宏明林莞歌陈离鲁克伍立杨王道邵天红唐棣李勇韩歆
柳运宠朱永新何频
……
更多大咖作者陆续亮相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