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三十周年特刊T50
三十年,
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陈忠
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而立;那么对一座城市,又意味着什么呢?
济南,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似乎先天就带着一种丰富的文化土壤和环境:山不高却俊朗,水不深却温润。尤其它无处不在的泉水,从明湖上,从泉池边,从院落里,从石缝间,就这么自在而安然地涌动着,日夜不息、奔流不止。不仅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街街巷巷,更萌生出源源不断的文化素养,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在一枚被阳光摇曳的树叶、一湖被雾气升腾的荷莲、一屏被绿影投抱的山峦、一滴被唇齿回甘的泉水中,焕发着文学的激情与梦想。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工人。工余其间,喜欢写点诗歌,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顾城那样的诗人。那时的济南,简单而宁静。文学就像一块吸铁石,不断吸引着各行各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没有电脑和手机,我们的文稿都是先钢笔或圆珠笔码出来,再用方格稿纸一笔一划地认真誊写,然后贴上邮票,满怀希望地寄往文学报刊的编辑部,也有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亲自送到编辑部的。那时的编辑们都很热情,很认真地帮着修改或润色,他们的回信内容往往比作者的作品文字还多。
三十年间,在这座文化古城里,陆续涌现出很多的优秀作家和诗人,走出去的和走进来的。他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笔墨,竖起了一个个通向文学高地的路标,给省城的文学版图平添了很多耀眼的亮色,使每一个到过这里人,都不自觉地浸染到济南文化的精髓,并从阅读济南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对千年古城的向往。
走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商场或湖畔、泉边,不时就会发现有一条文化沙龙、一间品聚书店、一场文学讲座、一堂阅读书会、一所文学书院、一个朗诵诗会……每个周末,这座城市都有十几场公益的文化讲座。我想,省城之所以有那么多文学家、艺术家拔地而起,或许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谦和性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源自于济南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对文人墨客的敬重。
有一北京诗友给我说过:“我喜欢济南,是因为它有很浓厚的文学味道。”他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