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书推荐黑土下的金芙蓉说不尽的古成都
TUhjnbcbe - 2020/12/15 14:06:00
白癜风个体化治疗方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17.html

战国时期的双鞘剑,

憨态可掬的说唱俑,

异彩纷呈的邛窑瓷器,

前蜀后宫的诗词歌赋。

从帝王陵寝到市井街头,从宫廷院落到酒肆茶楼,

古成都的历史风貌如此多彩,如此别样。

史书与文物里,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天府之国,讲述着千百年间成都人的生活。

喝茶,听戏,织锦,酿酒;

豁达,朴茁,乐观,自由。

说不尽的成都故事,道不完的蜀地风情……

黑土下的金芙蓉——说不尽的古成都

作者:卢升弟

书号:-7---2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年6月

(购买图书,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从文物和历史方面介绍古成都风貌的书,作者用通俗风趣的文字,介绍了成都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讲述了画像砖背后的社会文化,显示了蜀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描绘了前蜀后宫的宫廷生活,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成都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简介:

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成都博物馆资深保管与研究人员,撰写有大量解读文物与历史的文章发表于各种报刊,其文大多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是文物贴近观众、读者的优秀范例。

目录

文物:馆藏秘器与君说

古蜀青铜重器:西周兽头铜罍——3

冷兵器时代的杰作:战国蚕纹戈——9

双剑出鞘谁与争锋——12

汉代说唱艺术的情景再现——16

别部司马铜印与别部司马——19

相貌奇异的成汉陶俑——24

罕见的南朝释迦佛石刻造像——27

“多谜之镜”:唐海兽葡萄镜——31

明蜀王陵的地宫仪仗队——34

梅瓶里的暗香浮动——40

青花瓷凤尾尊——46

粉彩描金百蝶赏瓶——49

异彩纷呈的邛窑瓷器——52

画像砖:盛世蜀都写真图

画像砖与汉代社会——65

田园上的忙碌与休闲——71

罗敷喜蚕桑蜀女爱织锦——77

一乘骏驾过桥来——83

汉代的美食与宴饮——89

一壶酴清满城香——95

振飞縠以舞长袖——

画像砖上的尊老爱老——

汉代的神话世界——

逍遥的砖上神仙——

蜀史:自古中原后花园

巴蜀之地大汉粮仓——

楚汉争霸刘邦兴于巴蜀——

关羽的荣耀与悲剧——

不一样的张飞——

僚人:晋代巴蜀新居民——

蜀王府的风光与悲凉——

明代蜀王的地下宫殿——

唐明皇“幸蜀记”——

逃难皇帝:始知愁滋味——

繁华如梦:两宋时期的国家画院——

宫词:花蕊金粉胭脂地

前蜀后宫的另类时尚——

宣华池中画船游——

蜀宫丽人的游戏生涯——

皇家球场马球争冠——

蜀宫沉醉歌舞中——

戴道冠的皇帝与宫女——

荒唐皇帝的模仿秀——

后?记——

序一

宋治民

卢升弟先生新著《黑土下的金芙蓉——说不尽的古成都》嘱我作序。大作拜读一过,觉得本书语言平实,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对于了解四川和成都的过去,颇有帮助。

本书不分章节,而以几个专题为单元,分别加以叙述,每个单元都有中心,分之可以独立,合之又构成四川古代某些历史时期的一些方面。这种体例和本书写作的宗旨与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

在《文物:馆藏秘器与君说》单元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成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些青铜器、陶瓷器。对了解古代成都某些手工业部门生产的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铸造一件青铜器,需要先制“母范”(模),然后用“母范”翻制“外范”(用来铸造器物的范),如铸造空心的器物,还需要“内范”。范制好后还需要合范,才能浇铸。铜器上的纹饰,需要在“母范”上雕刻出,再翻在“外范”上,有一整套的流程和工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为范铸,且使用复合范,可见范铸技术在成都平原历史悠久。使用范铸,空心器物使用复合范,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参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5年8期)。

陶俑是汉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堪称全国之冠。从出土的众多汉代陶俑看,四川汉代陶俑颇具特色,其造型生动,比例适当,面部表情丰富,服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从陶俑的种类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是当时人们生活场面在墓中的翻版,对研究汉代的社会历史无疑是重要的。陶俑本身就是雕塑品,是研究雕塑史的绝好资料。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俑类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画面。汉代陶俑的制作,从出土文物看,已采用范制,同一范可翻制出不止一件陶俑,其生产已形成专业化批量生产,同时已商品化。

每一件文物都是当时人们制作的,它的设计、造型,都受人们思想的制约。例如一件器物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更适合人们使用,什么样的形态才能更美观等方面都受人们思想的支配,所以有一句行话叫“透物见人”。即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探索其背后的人们的活动,这正是文物的历史价值所在。

《画像砖:盛世蜀都写真图》作为一个单元单独列出,说明画像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极为重要,并且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画像砖为“汉画”的组成部分,“汉画”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一些器物上绘的画像。画像石是雕刻出来的绘画,而画像砖是模印出来的绘画。四川成都地区是画像砖出土最多的地区,画像砖上的图像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市集、居家生活、庭院建筑、车马出行等,这些内容展现了汉代历史的一些方面,是很直观的描绘。冯汉骥先生指出:“一方面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对照,另一方面可与出土的实物相印证。所以这些画像砖是我们研究东汉晚期生活(至少是在四川方面)最生动、最可靠的资料。”(《川大史学》第页,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冯先生所言甚是,如《汉书·贡禹传》:“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屮(草)杷土,手足胼胝。”画像砖上农民劳作的画面,正是这些文献所记的真实写照。再如车马出行画像砖上的场面,和《后汉书·第五伦传》说的“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颇为吻合。画像砖上的许多图像,都可以在文献资料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所以画像砖和汉墓中出土的各类陶俑一样,对我们学习、了解汉代的社会历史是非常可贵的资料。

画像砖既是“汉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美术史,也是很好的资料。画像砖上的各类图像,形象逼真,构图严谨,比例适当,以成都及周边附近出土者最为精美。冯先生指出:“成都区的画像砖均为约40厘米见方的方砖,画面比较复杂,线条亦比较遒劲。”“成都区的画像砖,表现方法多采用线条,间或采用浅浮雕形式,或者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故显得特别生动而富于变化,使主要部分鲜明突出。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造诣。”(《川大史学·冯汉骥卷》第、页,四川大学出版社年)汉画像砖虽出于民间艺术家之手,但其画风朴实,贴近生活,是绝好的美术作品。

《蜀史:自古中原后花园》这一单元,主要以文献材料为主,叙述了发生在四川的一些往事。刘邦被封为汉王,是项羽负约,因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入关后,“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史记·项羽本纪》)。实际上巴蜀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方便,物产丰富。刘邦凭借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一举“还定三秦”,据有关中,开启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关中成为刘邦的稳固根据地。在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最多,在定列侯位次时,鄂君认为“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根据当时的形势,没有巴蜀,就不能据有关中,这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在陕西汉中褒城附近的摩崖石刻中,刻于汉桓帝建和二年的《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即提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文物》年11期;又见《蜀道石刻题记》四川人民出版社年)。东汉末年,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时也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袁宏《后汉记》所记相同。因此说刘邦兴于巴蜀,确为史实。

学习、了解历史,应以史书的记载为主,一些文学著作不能作为学习历史的史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自然应以《三国志》及有关史书的记载为依据,而不能靠《三国演义》这类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一书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愧为我国古典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夸张、虚构等,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研究历史的史料却是不行的。本书明确指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同,是有意义的。关羽死后,备受吹捧,地位越来越高,这些自是后来某些时期一些统治阶层的需要,我们不去评议。实际上关羽的为人处事,确有其致命弱点,以至丢掉荆州,全*覆灭,大伤了蜀汉*权的元气,破坏了诸葛亮最初为刘备制定的“复兴汉室”的规划。

“安史之乱”终止了“开元之治”的所谓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慌乱中逃往成都,传位于太子李亨,自己成了太上皇。“安史之乱”的发生自有其深层次的各种原因,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却形成了藩镇割据、*阀混战的局面,直到最后唐王朝覆亡。在*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下,王建、孟知祥趁机在成都建立了前蜀、后蜀两个地方割据*权。当时战乱主要发生在*河流域,而远在西南的四川,相对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成都的永陵为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现已建永陵博物馆,陵内石棺床上刻有一组宫廷乐队的高浮雕图案,冯汉骥先生已有精审的考证和研究(见《四川大学学报》7年1期,又见《川大史学·冯汉骥卷》四川大学出版社年)。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个乐队也反映了当时“歌舞升平”的景象,和前蜀王建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是符合的。

《宫词:花蕊金粉胭脂地》单元,收集了花蕊夫人描写前蜀王衍时后宫生活的诗作。诗词属文学作品,但它和小说类的作品不同,诗词皆为有感而发。缪钺先生指出:“所谓‘时代的脉搏’者,即是时代的‘心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心声。譬如魏晋南北朝是纷乱割据之世,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如曹植、阮籍、刘琨、郭樸、陶渊明、鲍照以至于庾信,他们的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愤世之慨与忧生之磋,有一种悲凉、抑塞、阴郁的气氛,这就是这一时期的心声。”(缪元朗编《缪钺先生学记》第1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年)诗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的心情。所以缪先生提倡研究历史要文史结合。

花蕊夫人诗中描写了王衍享乐、腐朽的生活。“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是战乱不息、*阀割据的局面,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最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亦是战乱仍频。如唐末江淮地区的情况,“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胡三省注“言扬州居一,益州居次也”),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胡注“秦彦、毕师铎、孙儒、杨行密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前蜀建国前期,王建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治还算清明,社会也比较安定。到王衍继位做了前蜀的皇帝,吏治腐败,生活奢侈。花蕊夫人诗中的描写应是事实。王衍的行径比之南朝陈国的陈叔宝有过之而无不及,前蜀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本书不是系统地讲述今日四川古代的历史,而是有选择地对历史上发生在四川或四川有关联的事情进行了叙述,也选择了一些出土文物作了介绍,以期有助于读者对四川历史上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解。

年5月6日于川大农林村寓所

后记

大约三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成都大慈寺的大门。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工作调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跳槽。我从某省级机关调入成都市博物馆,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和陈列展览工作。当时的成都博物馆就坐落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大慈寺内。

此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陈列展览工作。对成都历史文物的认识,也从陌生到熟悉,从全无感觉到兴趣日增。记得刚到博物馆的头两年,馆里筹备“成都地区汉代画像(石)陈列”时,我对画像砖的了解几乎就是一片空白。而当布展结束时,我已经深深被那一块块灰色的古砖所吸引,直到今天仍然痴迷不已。

大慈寺历史悠久,是一个充满岁月沧桑的地方。寺院内,雄伟的藏经楼、庄严的大雄宝殿、静寂的弥勒殿,还有那些布满苔藓的石条底座、陈旧的屋顶飞檐、两株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银杏古树以及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所有这一切都弥漫着一种历史的神秘感,诱发人们探寻它们背后故事的冲动。

二十多岁的我正值青春年少,本来就经不起这样的诱惑,而一个老同学的出现让我从此沦陷。进入成都博物馆不久,当时在《成都晚报》当编辑的大学同学何平(即著名作家何大草)找到我,让我为他负责的锦水副刊栏目如“老古玩店”“盖碗茶”“历史上的今天”等,写一些历史、文物类的知识性文章,当时怕写不好,还有些犹豫。但在这位老同学的怂恿和鼓励下,还是勉强写了一些。后来,一些报刊的编辑看见这些文章后,又陆续向我约稿,文章就这样断断续续写了下去。

那时博物馆的工作是忙时极忙,闲时极闲。忙的时候筹展布展,为了按时展出,加班熬夜是常事。那时我还不耐熬夜,为了提神醒脑,从来不喝茶的我便开始泡茶喝。展览越做越多,茶也越泡越浓(现在喝浓茶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做展览尽管很辛苦,但有一班苦中取乐的好同事相伴,却也抵消了不少疲惫和劳累。

闲暇的时候,时间则由自己支配。我喜欢泡上一杯粗茶,老叶子的那种,带点苦味,又经泡又提神,在办公室里慢慢地喝。有朋友和同事开玩笑说:这哪里是茶,明明是中药嘛。一边喝茶,一边读书、画画或写稿。书读了不少,画也废纸三千,文章则不多。

文章虽然写得不太多,但经时间的累积至今勉强也有近百篇,本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略作修改、整理后汇集成册的。

在本书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四川大学宋治民教授、著名作家何大草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李清禾先生为本书绘制插图;特别感谢《成都日报》王鹤、陆书倩(萧易),《中国青年报》罗强烈,《成都晚报》马小兵、李杨等先生长期以来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感谢成都博物馆李明斌馆长、蒋阵奇书记,文物资料中心、历史文物部以及龚小雪、朱寒冰、钟雅、章倩等领导、同事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最后,还要特别感谢热心为本书提供资料、图片的袁宪福、陈天红、陈齐、李南书、张绍明、李自强、王玫、王黎明、任春林等朋友们。

卢升弟

年6月于成都西郊

购买图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推荐黑土下的金芙蓉说不尽的古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