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题目是北邮考察的热门,尤其是在新媒体变革的大背景下,新生的网络文化层出不穷,从粉丝文化到弹幕文化,再到丧文化、*畜文化,通过文本、图片、短视等多种媒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这种冲击下被不断重塑,从汉服到诗词,各种传统元素通过网络以更加多元和现代的呈现方式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同。以下就是今天的文化类语料,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网络虚拟环境从社会交往、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2.网络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动因是人作为文化实践主体有文化利益的需要,文化利益确定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地位,正如黑格尔的经典论断:“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3.网络文化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的新型文化形态,是人类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
4.网络空间的弹性体现在它解构了传统地方空间的稳定性,走向流动性;突破了传统地方空间的时空限制,走向多向度的空间实践;超越了传统地方空间的现实实践模式,走向脱域性的实践模式。
5.网络由单纯的技术向度逐渐演绎成为涵盖技术、时间、空间要素的多重向度,网络与人的存在模式由单向的“网络—人”的信息传递发展为“人—网络—人”的立体交往模式,变更着人们的文化实践方式。
6.作为空间向度的网络,它是一个碎片化空间,不系统不统一,而流动性更加剧了其变动不居的本性,由此衍生的网络文化也充满异质性元素,看似具有整体性的网络文化内部充满次生文化圈,而每个次生文化圈都有其共享的情感纽带与话题,这成为文化圈间彼此区别的重要标志。
7.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体在兴奋地感受网络文化的延伸、共享、赋权时,往往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自觉地被截除、区隔、操纵,走向迷失。
8.自由表意、博人眼球、娱乐快感等感官化的满足成为网络文化追求的目标,利润成为其背后商业资本运作的动力,导致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引领、有益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网民的沉溺与资本滚滚利润中逐渐式微。
9.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网络文化是一个特殊的他者,从正价值的角度看,可将网络文化视为主流文化身边的“鲶鱼”,弹性空间中极富张力的网络文化如鱼得水地生长,从侧面激活了主流文化革新的能力。
10.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迁,粉丝文化的崛起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风景。新媒介技术的易于掌握与可接触性,使包括粉丝在内的普通受众获得了一种媒介赋权,拥有自主表达的话语权力与传播渠道。
11.媒介的赋权使粉丝在网络虚拟世界拥有可以集结并自由表达的社区,同时也通过粉丝话语的生产,圈定自己的社群边界,构建自己的文化领地。
12.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在抵抗与收编各种博弈力量之间,影响着影视剧的生产与传播趋势,同时也重塑着当代媒介文化。
13.粉丝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文化的一个鲜明表征,它锻造着新的媒介生态,深刻改变着当代媒介文化的格局。
上上说
网络文化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其媒介载体也就是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网络文化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比如前段时间的“马保国”*畜视频等等。粉丝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代表近年来考察的频率很高,所以也为大家选取了相关的语料,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应用哦!
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延续下来,内植于中华民族个体与群体心性中,并自觉或不自觉外显于日常生活的传统精神。
2.近年来,国家致力于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寻找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力量,提倡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与阵地传播传统文化亦是题中之义,从而形成了新媒体空间的传统文化传播热潮。
3.从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既有一种对历史积淀和灿烂文明的敬畏感,又难免产生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疏离感。怀揣敬畏的严肃和对陌生的排斥,必然导致传播障碍,这亦是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时代所遭遇的困境。
4.对文化的深切体验也许需要经由一些充满对话性与临场感途径的传播。但在大众媒介时代,虽然能够达到广泛的传播效果,但由于单向渠道的局限,缺乏互动与参与性,无法充分地还原传统文化传播的原始状态。
5.全球化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