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成都晚报停刊到注销的启示
TUhjnbcbe - 2020/12/2 10:01:00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67.html

这个月,曾经在我国西南地区响当当的《成都晚报》,依法依规启动了注销程序,这份从休刊、停刊的“植物人”状态的国有单位,可悲地走到了尽头……

早在年,传统媒体的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众多国人预测和预判,仿佛不死反而不正常,死掉才是规律……

有人说,过去大多数人的正义,就是靠传统媒体才能得以主张,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传统媒体就是普通人的靠山。

据了解,过去成都晚报广告业务需要排队一月以上才能刊载,该报像大爷一样横扫成都*商两界,在成都上下趾高气扬地度过了几十年。

业内人士实话实说,成都晚报不是死在大环境之下,也不是竞争对手打压,而是灭于自己人之手。

是吗?是的!一帮拥有所谓编制身份的人,一帮把文件等同于新闻,把读者当弱智的人,一帮除了搞关系擅长其他都不会做的人,一帮既盲目自大又极度自卑的人,办坏一家媒体太正常不过了,不垮才不正常呢!不办坏才不正常。

是吗?是的!一份报纸死与活,不在于它是否继续出版,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其实,10年来,全国有多少家纸媒早已是植物人状态了,死而不僵,垂死挣扎,以烂为烂,看上去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尴尬模样。

是吗?是的!有些纸媒折腾来折腾去,把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公信力都贱卖掉了。把版面出卖出去,把专栏承包出去,记者成了业务人员,编辑成了排版工人。纸媒一切向钱看,利益大于一切。一切利益的驱使,趋势一切的利益,还有底线么?只能恶性循环,只能越来越往死路上奔。最后的一点点公信力被耗尽,不死也难,不死都难,连死也会死得很难看。

是吗?是的!现在没有死的报纸又如何?有些报纸发行问题怎样解决?除了下达硬性考核任务外,就是依靠报纸的纵向横向系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留在纸媒里面的是些什么人呢?在纸媒平台操练成功的人,分流到了各行各业,新媒体或营销圈,或创业,留下的老爷小姐们,天天诅咒,自己咒骂自己。

是吗?是的!有些国有报社在选人用人上问题多多,一群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知之甚少,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屌丝,年轻又有高学历,这些会考试的书呆子,成为纸媒经营市场的主力*,大多优秀者或资深媒体人默默离开。

所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的死亡,几乎都是自己干死的。人,首先应该学会和掌握本领,然后再去适应环境。天冷,加衣增温。天热,脱衣纳凉。人,永远是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来保持生命健康和获得生存机会。如果环境变了,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所以说,只有过时的纸媒人,没有过时的纸媒。如果新媒体那么厉害,那么为何没有干死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何没有干死《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

所以说,过去报纸打天下的时代是话语权威化和中心化的时代,现在是去中心化的时代。今后报纸存活的本质不只是快,而是威望度、信任感和公信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营报纸的人,都是文学青年或文化人、经历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新旧变革阵痛的一代,有情怀有理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立志以新闻报答社会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理想和人文特征。新闻记者和编辑老师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当下呢?不得不承认报社人事管理上出现一个个怪胎,极其行*化,极其势利化,极其公式化和极其外行化。年龄上,35岁以上基本等于走在淘汰的路上。有点常识的人应该明白,人在什么时候综合素质最强,就是35岁以后。西方媒体几乎都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经验丰富,业务精湛,学识渊博通晓*治。美国记者华莱士来华采访时,被我们的某些媒体热炒,因为当时他已经年过七旬了。

其实,媒体和其他企业一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存。创办一份好报,需要在内容制造上舍得投入,比如“三联”和“南方周末”等纸媒,为了一篇好稿可以安排多少万元的经费预算,试问现在有几家报纸能够这样?像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等靠内容创新发达的媒体,能了解他们一个节目投入多少么?

未来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现在的办报人还停留在简单地找一群刚从大学毕业的孩子们,一群廉价劳动力,以低廉的成本和低水平的管理去践踏行业、糊弄读者,不高薪招聘、高薪留下“腕”或“大腕”,不舍得投入,不培养不储备优秀力量,终将走向恶性循环和死路一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成都晚报停刊到注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