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时间
这里从怨声载道的“脏、乱、差”
华丽变身人人爱的城市绿地
就像被施放了神奇的魔法一样
不经意间
惊艳亮相
7月的一个午后,天气有些闷热。家住新都区静安社区的林婆婆带着墨镜,拿着小扇子在家门口的小游园里散了一会步,随后又在健身器材上进行锻炼。一个月前,林婆婆生活中还没有这个消遣之处。
位于新都区清源路、育英路交叉路口的静安·音乐公园,是一个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集市民休闲、健身、儿童游乐于一体的社区小游园,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音乐公园静谧文雅
之前,这里是一个占地13.9亩,有间钢棚、砖瓦房等违法建筑约1.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7户的违法建设点位。
改造前违建的“农贸市场”卖菜卖五金“混搭”
静安·音乐公园两旁是新都区静安社区居民自建住房,周围有御城小区、北欧印象、新都国际广场、汉嘉国际等楼盘。
改造后的城市绿地
曾经的这里,是新都区历史存量面积最大、涉及违建当事人最多、面临经营商户最杂、矛盾纠纷最深、群众反映最强、“三合一场所”最集中的点位。
改造前的违章建筑
“三合一场所”是指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统一连通空间内,且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主要从事餐饮、杂货销售等。
“原先这里搭起棚棚,里面有卖菜的、卖杂货的,环境比较混乱,都很多年了。”林婆婆是静安社区的老住户,对这里情况非常清楚,“以前我偶尔在这儿买菜。”
新都区规划管理局工作人员吕伟告诉记者,改造前这块区域占地13.9亩,有间钢棚、砖瓦房等违法建筑约1.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7户,“大多是静安社区2社、3社的一些居民擅自占用*府已征地,违法搭建的钢构棚、砖瓦房,把这儿变成了一个‘农贸市场’,有的卖菜、有的卖五金或者卖一些小东西。”
为了还市民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新都区委、区*府遵循“拆除违建‘*瘤’,打造亲民‘绿芯’”理念,通过科学决策、全力摸排、部门联动、精准实施和铁腕拆违措施,由区规划局牵头,联合14个相关单位共余人,去年12月28日对这一区域实施了强制拆除,并对拆违后空间定下了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社区公园的目标。
去年底查处占地13.9亩的钢棚、砖瓦房等违法建设之后,新都区经过详细规划,今年3月静安·音乐公园正式动工建设。
经过3个月打造,在这个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中,不仅种植了乔灌木、草坪花卉以及立体绿化,还设置了健身设施、休闲座椅、休憩步道、公共厕所等公服配套,一个高品质社区公园呈现在市民面前。
步道上的乐器符号、吹着笛弹着琴的雕塑人像、小广场上的乐器摆件……随处可见的音乐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社区绿地+音乐文化”是此次小游园的打造理念,除了让周边居民多一个休憩场所,也通过植入本地文化彰显本土特色。
如今,静安·音乐公园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憩的好去处,开放以来每天*昏都有不少市民来散步、游玩。
其实,目前看到的小游园并非“改造完整版”。
近14亩的占地只有9亩用来改造成了静安·音乐公园,剩余区域有其他“妙用”。
原来,一个新的菜市场正在前期设计和规划中。
那么,周边住户眼下到哪里买菜呢?记者从规划部门得知,目前已在静安社区规划出一个临时菜市,“离这里步行10分钟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小菜市,可以暂时满足大家的需求。”
“听说要修一个新菜市场,肯定比原来的更巴适。”林婆婆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儿子就住在旁边的新都国际广场小区,“以后去儿子家,在高层上再也看不到楼下乱搭的棚棚了。看到一片绿色,心情都要好一些!”
·同步播报·
上半年新都区“两拆一增”整治点位61个
今年以来,新都区按照“重点示范带动,全域统筹推进”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两拆一增”专项工作,全面完成了“上半年不少于60个点位整治”的目标任务。
目前,依法拆除类41个,指导拆除类4个,协商拆除类8个,创新探索类8个。
据了解,全年的目标任务是个。
随着两拆一增工作的稳步推进
新都仿若开了一键美颜
脏乱差的边角成为绿地
矮矬丑的围墙变成美景
开门见山出门见绿
这里是新都
这里是你我爱着的绿色家园
对吗?
文:罗斯/成都晚报
编辑:张晓迪
责编:谢讯
编委:*杨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