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成都、重庆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成都和重庆的关系在时隔23年后,更加亲密无间。经济发展、区域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两个城市之间的体育交流也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密切,让人感觉两地体育在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依旧血脉相连。
01
90年从竞争走向合作
曾经的成渝争雄让人如此怀念
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学校普及,始于上世纪初。早在年,四川省就有了第一次运动会,在成都的北校场全省40个学堂的名运动员就体操、正步四列行*等35个小项进行了比赛。
而有着明确文字记载的重庆组队参赛的四川省运动会,是年在成都南教场举行的第二届四川省运动会,“20多个学校和重庆代表队参加了各式体操和竞走比赛”,自此到年的长达90年时间里,成渝双城争雄的主题一直贯穿四川体育的发展史。
不过,成渝体育争雄最为激烈的时段,是从年开始举办的四川省青少年运动会。在年-年的12年时间里,成都和重庆共同参加的比赛有三届,每届比赛前八名并不固定,但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队伍却是固定的,成都第一、重庆第二。在那个体育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四川省青少年运动会上,成渝的输赢是很多大学生课余最喜欢了解的体育信息,他们在《四川日报》、《成都晚报》上如饥似渴地了解四川省青运会的赛况,就是想看看成都队和重庆队谁输谁赢。
据年龄较大的四川体育工作者回忆,“很长的时间里,四川省各个体育运动队都被成都籍和重庆籍高水平选手占据,基本比例是一半对一半。”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中国田径史上第一大奇观”——男女短跑项目长达50年的长盛不衰。从陈家全、贺祖芬、余维立到李涛、李雪梅等川渝短跑名将,他们共同铸就了四川短跑的辉煌时代。成都、重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四川足球队曾经创造的全运会最好名次(年第五届全运会)是第五名,队中的很多队员就是重庆籍的。叱咤甲A足坛的余东风、米东洪……而后曾在中国足坛刮起*色旋风的四川全兴队,队中的多名主力,马明宇、姚夏等人也是重庆籍。
余东风右
姚夏
在四川省运动会和四川省青少年运动会上,成都和重庆的激烈竞争,以及结束后的默契合作,推动了四川体育的向前发展,也使四川竞技体育在全国运动会上屡创新高。从年全国第三届运动会的4金5银2铜、金牌榜排名第22位,年全国第四届运动会7金10银9铜、金牌榜排名第19位……到年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四川省代表队勇夺17金19银14铜、金牌榜第6,四川体育也就此稳定在了西部领*者的位置上。
02
23年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
川渝分家之后没有了激烈的比拼
年—年,这是川渝“分家”后的二十三年,就专业体育的层面上,成渝体育没有太多的交集,不过是行走在各自预定的轨道上。因为没有了省运会上激烈比拼、全运会上的密切合作,川渝两地体育在全运会的成绩,除了个别项目有历史性的突破外,整体排名有所下滑——四川代表团再也没有进入全运会金牌榜前10,而重庆代表团则一直在20名开外徘徊。
23年时间,成都和重庆体育的发展都是昂扬向上的,大家都在卯着劲为国培养人才,为自己的城市争光。成都培养出了不少的奥运冠*、世界冠*,郑洁、晏紫、蒋婷婷、蒋文文、冯喆、任茜、郑惟桐,重庆则有古力、李雪芮、邱子瀚、施廷懋……成都创办了成都马拉松、世界体育舞蹈节、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成都网球公开赛,重庆则主办了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重庆国际马拉松、亚洲龙狮锦标赛……两地体育的沟通交流仍不时发生,不过看起来缺了一点同在“四川”名分下的那种水乳交融,而多了一些职业层面的互相攀比,如曾喧嚣十年的川渝德比,如关于某些体育运动项目“谁是NO.1”的名头之争。
古力
郑惟桐左
任茜
03
“雄起”“下课”
川渝德比一个时代的足球记忆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随后的23年时间,在专业竞技体育的层面,成渝抑或是川渝没有太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交流,但在职业体育范畴,尤其是职业足球上的比拼却愈加激烈,这是至今两地很多球迷记忆犹新的亮点,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年前卫寰岛足球队从武汉搬迁到重庆以后,四川全兴(大河、冠城)和重庆力帆(前卫寰岛、力帆)从甲A到中超长达十年的川渝德比。川渝的较量,也提升了西部足球的整体竞争力,四川全兴曾于年夺得全国甲A联赛的第3名,重庆力帆也曾登顶年的足协杯。“雄起”、“下课”是谁创造的?也成为了甲A十年成渝两地球迷争论最多的话题。
四川冠城(*)vs重庆力帆(白)
十年时间,两队的每一次碰撞,都是媒体和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