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纸媒已死可能你身处的行业死了,纸媒还混得
TUhjnbcbe - 2020/11/25 0:16:00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能不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32.html
从年起,传统媒体的退场,就被国人预判。仿佛不死反而不正常。那么有人要问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跟老百姓有仇么?也不是的。稍微疏理一下你就知道,过去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的正义,还是靠传统媒体才得以主张的。从很大程度上说,传统媒体是普通人的靠山。那就奇怪了:今天的人真的是黑白颠倒,恩将仇报?也不尽然。回到今天的话题:《成都晚报》。借着《成都晚报》的退场,我来复盘一下全国报纸退场的真相。晚报的这位仁兄当即起立,以万分不屑的口气说道:商报算个鸟,一帮没有编制的泥腿子,不就是平台好一点而已。我知道持此种观点的晚报人不在少数。所有人目光立即转向我,看我有什么意见。我是商报人,必须回应。我陈述了一个事实,没有说谁好谁坏。我说,晚报广告需要排队一月以上的时候,商报的广告收入不到万。晚报大爷一样横扫成都*商两界的时候,商报的记者去*府机关和大企业采访通常要被赶出来。晚报全国排名前十的时候,商报屁都不是。晚报横行成都的时间是几十年。晚报被商报打败的时间是一个半月。的灭,太有共性,是全国所有已灭和将灭报纸的缩影。

1

纸媒的消亡,有一些现象值得思考:一、报纸要消亡的论调已唱了十年,近年鞋子掉下来,大家终于放心了。二、其实全国有多少纸媒早已是植物人状态,死而不僵多少年了。甚至连“垂死挣扎”都不算,早就不挣扎也懒得挣扎了,以烂为烂,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一份报纸死与活,不在于你是否继续出版,而在于你还有没有影响力。

2

现在纸媒里面的人,又是些什么人呢?在纸媒炼成功力的人,分流到了各行各业,新媒体或者营销圈,或者创业,留下的人天天诅咒:要死了、快死了、快要死了、赶快死!纸媒是被媒体人自己咒死的。它出现一个什么现象: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纸媒这样,被连续诅咒十多年,并且主要是被纸媒人自己诅咒。因此迎来一个死亡潮是必然的,只须耐心等待,时间早迟而已。

4

问题是,今天,现有环境下,哪个行业没有镣铐?难道惟独报纸?不是这个逻辑。那么,纸媒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在今天开始死亡历程?一般从众的说法,是受新媒体冲击,让国人的阅读行为改变,普遍变为浅阅读。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大嘴巴朱亚的理解:第一,手机捅一刀(被新媒体干死),第二、自己捅一刀(被自己干死),第三、对手捅一刀(被同行干死)。

5

辩解。因为任何人死,都是自己免疫力低、任何企业死,都是自己管理不善。

6

纸媒被谁干死?是被整个员工的自我屌丝化自己把自己干死的。什么叫自我屌丝化?报纸打天下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是话语权威化和中心化的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去中心化和时代。报纸存活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不只是快,而是权威,而是信任感和公信力。

7

那么报社的人怎么就自我屌丝化了呢?90年代做报纸的人,都是文学青年或者说文化人、经历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新旧变革阵痛的一代,所以有情怀,有理想,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立志以新闻报答社会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理想和人文特征。新闻对生于70年代的从业者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现在呢?现在媒体的从业人员,一律年轻化。年轻化本无不可,但如果是受游戏影响长大、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爱好狭窄而又极其自我的一群人呢?他们,首先会被网络打倒,再反过头来把自己的报纸干死。在内容管理上更有一个很吓人的制度:叫漏稿制度。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每家媒体的内容都一样,全国一家报纸就够了,哪需要几千家?

8

报社在报纸走向上也有一个怪胎:内容上有婆婆管,而生存上自生自灭(也就办报的资金自己想办法)。以前有过的一句笑谈“自带伙食吃公家”,逼良为娼,也是一种外因。量问题了,它是绝对不会报道的。有奶就是娘,哪里会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没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谁还把你当媒体?

9

报社对内容制造上舍不得投入,而活得好的媒体,比如《三联》等,为了一篇好稿可以抽几十万经费。试问我们有几家报纸会这么做?一个只产出不投入或小投入的媒体不死才怪。别光眼红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靠内容创新发达的媒体,你知道别人一个节目投入多少吗?太多的报纸简单地找一帮才从大学出来的小孩、一帮廉价劳动力,以低廉的成本和低水平的管理去贱踏行业糊弄读者。有几家报纸有“腕”、更别说“大腕”?在人才上不投入、不培养、不储备,只能得到恶性循环的后果。看看你的竞争对手,大的网络公司一年投入多少?一张收入数亿十数亿的报纸一年投入多少?所以报纸的死亡,跟任何方面的关系都不大,是他们太想死了。什么是报人?至少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至少要求真务实,不要哗众取宠;至少要有良知、正义和底线。好像有了一个足够的理由,就会死得坦然,死得体面。但今天没有理由会给你。(来源:天府新生活)

[长思想的芦苇

TUhjnbcbe - 2020/11/25 0:16:00

在中国讨论纸媒生死其实是个伪命题。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大多数纸媒仍然可以安然无恙地混下去,甚至比其他许多行业的日子更好。

撰文

叶克飞

这段时间,《成都晚报》的退场是媒体人与前媒体人最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有人悲凉,有人怒其不争,也有人叫好。

近年来,纸媒倒闭数量不少,大量精英从业者选择离开,行业颓势十分明显。但以纸媒倒闭数量来判断纸媒的整体未来,起码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国情论”经常被人拿来滥用,但在纸媒前景上,国情确实可以拿来说说。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纸媒的日子并不算难过。从中国范围来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别太落后),纸媒的日子往往比相对发达地区好过。从纸媒类型来看,机关报日子又明显比都市报等子报好过。这是为什么?

首先,纸媒在网络时代遭遇巨大冲击是事实。赖以生存的广告断崖式下滑,甚至某些重点行业从原先的广告额半壁江山直接砸到零投放(如某些地区的地产和汽车)。纸媒在时效性上的天然劣势也被放大,逐渐失去了新一代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高度市场化的媒体生态,受到的冲击就越大。这之中当然有不可描述的原因,但这里只说经济原因——正因为它们依赖市场,市场不行,广告少,发行量下降,日子当然就难过。

经济和资讯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原本就是报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即使市场化程度远不及欧美,但在国内也首屈一指。但这些地方偏偏也是人们对网络化接受度更高的地方,纸媒面对的困难当然也更大。至于一向自负盈亏的都市报,此时的抗压能力不及机关报,也是必然。

那么,为什么欠发达地区的报纸反而日子相对好过呢?一来跟当地社会生态有关,大家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慢,看报习惯仍然保留,但更重要的是跟当地的*经生态有关。

在中国,报纸所承担的任务很多,当地*府越重视,报纸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不足,但*府掌控力度却大,即“大*府小市场”。甚至有些地方的报纸从无自负盈亏的概念,一直是*府财*养着。广告下滑与否,其实根本没有影响。前几年,某内陆省份地级市的报社领导介绍“先进经验”,其实一点也不先进,反而特别老土,方法无非是搞大型展会与评选,如“XX企业评选”之类。这类活动由*府出面牵头,广告投放自然不会少,无非是让企业买*府的帐。但这种“先进经验”,放在市场化程度高的珠三角地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行不通。

换言之,守旧和经济欠发达,反倒成了这些地方报纸的优势。某些欠发达地区的纸媒,近年来甚至还可以沾观念落后的光,凭借着*府助力、行*干预,实现一定增长,成为“逆势上扬”的典型,也使得许多人得以继续“混在当下”。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纸媒由于先天原因,从未走向真正的市场化,也因此错过了无数发展良机。而在纸媒转型中衍生出的“纸媒办新媒体”,同样受限于纸媒影响力的下降,以及纸媒市场化程度的低下,存在着先天不足。它们既没有*务号的资源,也没有企业号和个人号的灵活,时常陷入“两头不到岸”的尴尬。但反过来说,这种严重束缚纸媒创造力的体制,其实恰恰也保护了纸媒能活下去。

所以,在中国讨论纸媒生死其实是个伪命题。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大多数纸媒仍然可以安然无恙地混下去,甚至比其他许多行业的日子更好。

当然,对于个体来说,是否将这个行业列入人生长远规划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往期推荐

为何中国企业不是“狼性”就是“狗性”,偏不把人当人看?长寿之乡都是骗人的?为什么上海才是中国最长寿城市?低头族没有社交?明明是智能手机帮你躲过无效社交!叶克飞

不赞白不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纸媒已死可能你身处的行业死了,纸媒还混得